第五章 大海啊故乡啊成长(第4/7页)

我从来都是无神论者,但这一家三口真诚感谢的表情却让我感动。在巴厘岛待的时间一长,就更加明白真正的信仰并非索取,一味希冀得到,而是实实在在感受着希望和爱的力量,也愿意为更美好的整个世界付出自己细小的力量。从前我劲儿劲儿地觉得自己无信仰代表了自己不稀罕不劳而获和幻想。但其实那些可爱的执着让人觉得,即使从无神论的角度去看,拥有那样一颗心,路也不会多难走,一定禁得住风浪。

就在同一天的下午,我邂逅了最美好的海边,那是一片无意中转到的不起眼的偏海。不是什么景区,道路蜿蜿蜒蜒地伸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去,迎着夕阳上几个台阶,映入眼帘就是一整片干净的海。说这海干净,不是指环境。而是没有任何游客,只有阖家出游的当地人。远处的海滩上有二十几个当地男孩子在踢球,旁边围观的人不断地飞着口哨凑热闹。就连四五岁的小孩子都被大咧咧放在海水涌上来退下去的水边坐着,大人们就在远一点儿的沙滩上晒太阳。涨潮没过屁股和腿的时候,孩子们就轰一声发出大笑,那声音,简直比这世上最美妙的音乐动听一百倍。我心里窃喜,仿佛误入世外桃源,这样的天伦美景唯我独享。灵魂蠢蠢欲动,快要飞脱自己的身体融入到那些快乐的当地人里去。我只恨不得手边有张明信片,一支浅蓝墨水的钢笔,或者随便什么笔都好。也把这一刻的当下写下来,寄给热爱大海的阿财。告诉他,最美的不是海,而是海边的人。

还有圣托里尼的海,当时去圣托里尼的时候,坐的是游轮。船将到岸,整一艘船充满兴奋气息。准备下船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聚集在了一起。巨型的铁门从上往下慢慢放下去,从一片昏黑中慢慢透进光亮来,然后就是水声。门彻底放下去,视野所见是无数白色的建筑。我们拖着行李箱从铁门走到岸上去,船与岸之间的空隙里是嫩蓝色的海水,一波一波地荡上来,来回拍打。走在圣托里尼,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觉得那些纯粹的蓝白房子不像是拿来住人的,倒像是个巨型玩具。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审美观如此统一,近乎偏执地把整个岛变成了蓝白调色盘。要是不见了眉飞色舞骑着驴子走街串巷的游客们,没有了琳琅满目摆出十几米的纪念品摊子,圣托里尼看上去一定更神奇。

圣托里尼的白天,日照太盛,眼睛都不易睁开,我们就躲在可以看见海的下坡台阶的阴凉地乘凉。有一对外国母子坐在我们旁边,小男孩最多只有四五岁。小男孩每隔几分钟就大喊大叫着让妈妈看,手指着海的方向,原来是有轮船经过。大概是喊的次数多了,小男孩的母亲内疚起来,跟我解释说,她们是从瑞士来的。儿子从小没有见过大海,所以有点儿兴奋。我们赶忙摆手说没关系,可后来大约她总是觉得打扰到我们了,抱起小男孩就走了。

天将黑时的圣托里尼开始慢慢恢复平静

我们的好情绪却被他们带得很高涨,贪心的我们似乎总在寻找能让我们动心的东西。却不知道那些我们不知珍惜的寻常物,也许正是别人眼里比金子还要珍贵许多的稀世奇宝。入夜以后的海岛,亮起黄色的灯火,跟蓝白的底色混在一起,每一个透亮的玻璃窗都让人觉得好。蓝色的圆顶子门上的小十字架都微微发着光,游客们渐渐散去,住在岛上的人们带着闲散的神情慢慢走着。我完完整整地记住这些风景,并刻在脑子里。

伊亚城的海边有一些延伸出去直接与海水相接的地方,开着露天咖啡馆,欧洲人不惧阳光,皮肤都被阳光熏成浅红色,胳膊上金色的汗毛一根一根地闪着金光。他们一堆堆地坐在外面,捧着咖啡杯聊天。欧洲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他们往往都朝外坐着。与国内常常对坐不同,他们喝咖啡似乎只是一个幌子。哪里的欧洲人都一样,巴黎的、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馆外,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好像全市的人们都到咖啡馆来了,只要从露天咖啡馆前走过,就有一种被那里的人们集体围观的感觉。人们面朝大海坐在那里,被风吹着,被太阳晒着,让自己看到风光旖旎的爱琴海。点一份熟樱桃番茄和黑西瓜拌羊乳酪,我们把白葡萄酒倒进冰咖啡,看一眼落日喝一口,不一会儿就有了醉意,趴在桌上歇会儿,醒了又睡,睡了又醒,直到夜灯初上。码头附近也有咖啡馆,坐在那儿,风光就大不同,可以看到渔夫们满载而归的景象。我曾看到过一位中年老帅哥手里抓着一条巨型章鱼在自己的船前合影。相较于游客,渔夫们更了解海洋,也更深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