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探索中国文人(第3/15页)

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嫉恨和非议。很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傲气。而妨碍了其自身的远大前程,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便是其一。

杨修,聪慧绝伦、思维敏捷的“仓曹主簿官”,一个因鸡肋而丧命的文人,其家世代簪缨,原本他也可为一方郡守,可仅仅是为了曹操那句“千里无鸡鸣,思之断人肠”,他委曲求全,由公卿之后变为一名小小的主簿。从曹丕偷出了杨修为曹植做的答教,到装吴质的竹篓又装了丝帛;从“一合酥”到花园的“门内有活”;从力谏出兵,到“黄绢幼妇外孙齐臼”,再到最后的“鸡肋”,我们这位聪明的主簿充分展现了其出众超群的才华学识,同时也让曹操看到了他的隐隐傲气。正因如此,曹操的一句“再敢有扰乱军心者,以杨修为鉴”,断送了一个文人的一生,一个恃才傲物,却又悲凉慷慨的文人。

后人有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一是才不可尽露,傲气不可彰显;二是,事不可点破,不能太不给主人面子。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虽然可惜,可他死的确实使后人清醒: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这就是他今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无异成了“毒药”。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仪。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有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切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当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这就告诉我们,做人切不可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事实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人们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则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有一部分傲骨文人,在特立独行、坚持原则之后,既未遭杀头,当然也未被高看一眼,而是被“贬官”。但是,其“官”贬而“文”不贬。“贬”而发奋,竭力地反思社会人性与制度,创出了灿烂的文化奇观。从屈原、司马迁之后,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演义了一番,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切文明的第一本质在于它们与非文明的区别。这一点远比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区别和冲突重要。因此,只要是文明,就不必在互相对比和冲突中过于自卑,或过于骄傲。

——《借我一生》

人生的道路往往坎坷不平,失败和挫折随时都会降临,冷眼、讽刺也会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呢?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着困难而上?这就要看是否有“傲骨”。那么如何培植我们的“傲骨”呢?如何做一个有志气、有信心、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会顽强不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人呢?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宛如是神圣的殿堂,那么另人心驰神往;书,好似一叶小舟,载我们驶进浩瀚的知识海洋!

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绝对谈不上有什么高雅气质的,“气”是包装不出来的。

“腹有诗书”还有一个典故,据传,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一生喜爱读书,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庸医,不学无术,不但喜欢假装斯文,还购买了许多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年,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藏书搬到院子里晒。各种古典医书摊开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里懒散踱步。这恰好被路过的李时珍看到,他一时兴起,便解开衣襟,躺在晒书架子旁边,袒胸露腹,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莫名其妙,惊问道:“您这是做什么?”李时珍答道:“我也在晒书呀”。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呢?”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着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