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撒哈拉沙漠(第17/22页)

突尼斯

突尼斯人十分友好。熟人见面总要热情打招呼,互相问候,经常还要说一连串的问候语。比如:“你好!”、“你身体好吗?”、“向你致敬!”等等。吃饭以前则经常喜欢说“祝你胃口好!”;饭后则说“祝你身体健康!”等等,对于突尼斯人来说。客套话几乎是不离嘴的。

在突尼斯东部的尼牙库茨克姆人,村落与村落之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外村人进入另一村时,一定要向该村落打招呼,这样才会免除不必要的误会。而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竟然是用唱歌来表示,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借路歌”。外村人进村时要一边唱歌、一边进村。本村人看到外村人唱着“借路歌”进村时,会礼貌性地点点头,有时村里人也会唱起和歌,以表示对外来人的欢迎。

在突尼斯的南部地区,当家里来了客人时,饭后他们不会让客人在家里洗脸的,而是邀请客人去小河边洗脸。不仅如此,主人还会亲自捧一把清凉的河水泼在客人脸上,以此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有时甚至把客人的衣服都泼湿了,这时客人反而要向主人连声道谢。

突尼斯的诗斐米德人遇到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一定会拿出两条蛇装在客人的口袋里,以此来体现自己对客人的盛情欢迎。这一黑一红两条蛇,黑的表示友好,红的则表示欢乐。身为客人,不仅不能表示出恐惧以及厌恶,还应按照当地的风俗来向主人表示自己的谢意和高兴,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不厚道,甚至产生反感。

突尼斯的女青年,尤其是少女,都很喜欢别人当面夸奖她漂亮,既使是不太熟悉的人,只要赞美她,她也会极为高兴的。

突尼斯人还喜欢鲜花,他们认为鲜花是友谊纯洁的象征。其中,他们最喜欢的花朵颜色有三种:红、蓝以及白,因为突尼斯人认为红色象征爱情,蓝色象征和平,白色象征兄弟情谊。

◎恋恋沙漠

持续的旅途能带给人心灵的成长,以前对此到并没有任何感慨,但是一路的黄沙盖地,季风在耳旁呼啸,那种金色的震撼却油然而生。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真正的旅者,沿着驼队走出的蜿蜒沙道,穿过沧桑而古老的沙漠古城,游走于古代历史与现代文明之间,想要像吉普赛人那样放纵自己的双脚,轻盈地踩着黄沙,清晰地打着鼓点,这一刻,无人是我的观众,让我的灵魂在这舞步中得以释放吧!如我,只是一个渺小而又脆弱的生灵,沙漠见证了我用生命灌溉而出的舞之花,沙漠不似海洋,却滋润了我在城市中已经干燥许久的心灵之水,不知不觉间,让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与情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于是期待着再次上路!

食之有味

沙漠的美食就如沙漠一样,粗犷而感情浓重,大气而又不失精致,这些都是中国江南那些香软小点所不可比的。一方水土在养一方人的同时,也在孕育着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三毛,非常直白的坦言自己对做家事的痛恨,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煮菜的兴趣,因为她认为做菜是一种艺术,经过三毛的巧手做出来的各种美食让荷西欣喜不已,诚然,三毛在承认自己热爱煮菜的同时,不也承认了自己也是名美食家吗?如果不是因为遍尝美食,那又怎能制作美食。撒哈拉沙漠虽然贫瘠,但是它的饮食文化底蕴却极为深厚,饕餮之宴,现在开始。

烤全羊

“烤全羊”,最盛情的款待,只有在欢迎贵宾时才会出现的高级料理。是整个穆斯林世界的一道名菜,不过,依据地方的不同,还是各有特色的。要做好一道烤全羊,从原料开始就要十分讲究,通常是选用两岁以内的肥羔羊,杀后去羊蹄与内脏,再将各种调料细致地混合成糊状物,然后均匀的涂满羊的全身,最后放入电烤箱,焖烤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直至羊肉变成金黄色为止,即可取出食用。有时,在偏远的乡镇没有电烤箱,可以用“馕坑”来代替,将羊放入其中,不断翻动,直到烤熟。

薄荷茶

撒哈拉的居民们非常喜欢喝绿茶,他们煮出来的茶浓如咖啡,喝时,茶里要加入少量的白糖和鲜薄荷叶,当然,加入的量多量少一切以个人喜好为主。这种薄荷茶味道香甜醇厚,略带苦涩味。名字叫做“纳纳”茶,“纳纳”在当地语中就是“薄荷”的意思。

北非的薄荷茶堪称世界闻名,是与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以及美国的冰红茶齐名的世界四大特色饮茶方法之一。在撒哈拉地区,不论是在哪里,上到政府机关或者跨国公司的办公室,下到简陋的施工工地或民房,都会看见有人在烧“纳纳”茶,甚至还有人会热情地邀请你去喝上三杯,根据当地的礼节,客人一定要当着主人的面,将三杯茶分别一饮而尽,否则会被视为失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