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奔跑在路上—用正确的姿势冲刺(第6/15页)

我告诉他,不管走向哪里,继续在原单位发展也好,转换职场发展也好,都要把现在作为原点。不要和现状对抗,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人脉关系是资源,自己的能力是资源,未来的期待是资源,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也是资源。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得出去、可以交换的价值,先要计划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些事情,让自己增值,而不要只顾着焦虑。

只有把现在做好的人,才能把握好未来。恰恰是这个时代,确定的结果都不值得拥有。

职业转换,无论怎样的路径,不管是一口气跳下水扑腾,还是踩着晃悠悠的木板过船,走路的,终究是自己。担着风险,心怀忐忑,这是必然的,路径容易设计,彼岸不一定是乐土。

乐土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师也无法知晓的。

转弯看见

选择职业就像选伴侣,你选择了最吸引人的一面,同时也要做好准备接纳它最糟糕的一面。一份理想的职业是经营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你对一份职业足够喜欢,就要专注;你对一份职业足够讨厌,就要立刻转换。成本最高的就是骑墙,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纠结上,这一生只会一事无成。

告别“苦闷模式”

职业生涯咨询中,求助者多数都是面带愁容的: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了,未来方向迷茫了,上司关系处理不好了,工作压力大了,诸多机会无从选择了……

有不少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每天咨询的时候要面对那么多的“负能量”,是不是会身心俱疲?是不是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我说:不会,做完咨询之后,我一般都会能量满满。秘诀有二:我总能看到这些“负能量”背后的价值;我总能看到“负能量”转化的可能。

职场负能量弹

我做过这么一个咨询。

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周先生在银行工作十多年了,从柜员到后台,再到对公业务,几乎熟悉了所有的业务岗位。他没有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也没有随着时间的积累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相反,他总感觉压力巨大,内心充满了抱怨。

他的收纳表里这么写道:工作十多年,收入依然是每月四五千块钱;总是加班,以至于很难兼顾家庭;不甘心作为一名小职员,但是又看不惯别人通过各种潜规则的晋升和发展;感觉自己总是低人一等,缺乏成就感,没有被尊重;工作也没什么起色,辛辛苦苦却劳而无功,感觉很努力了,却总是没业绩。

咨询中,周先生总是这样说话:“赵昂老师,你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然后就开始描述他的“倒霉事”,仿佛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被他一个人承受了。这样的一个人,就像一个巨大的负能量弹,遇到点不愉快就会立刻被点燃,以至于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躲着走。周先生自己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告诉我,就连自己家人也说:别抱怨了,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回家吧。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这是个典型的“活得苦闷的人”了,我们可以假想他的人生轨迹:这样一个沉醉于自怨自艾的人,最终要么把自己折磨疯了,要么是漠然地接受了现实带给他的苦痛。但是,在这个轨迹继续下去之前,他选择了救赎自己,所以选择了咨询,虽然也没抱什么太大的期待。

苦闷事件列表

我准备和他一起探索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同样一件事,你和别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我对周先生说:“具体说说看,你的那些‘倒霉的’事。”这是周先生最擅长表达的部分了,那些他无人诉说的“苦闷事件”总算有人愿意倾听了,从工作说到生活,从一个业务说到上司关系,从刚进银行说到周围人的升迁发财,如果我不制止,估计他可以说上一天一夜。

我问他一个问题:“周围还有多少人最后的结果和你一样?”

结果可想而知,苦闷人的眼里,只有自己最苦闷了。周先生摇了摇头说:“一起入职的,都比我发展得好。做同一件业务的,都有比我好的业绩。同样辛苦,就我没有晋升机会。”

看他还要继续诉苦,我赶紧继续发问:“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差不多的起点,相似的工作,唯独你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周先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平时做了不少观察,这个问题也有现成的答案:张三八面玲珑,李四有好机遇,王五碰巧有做企业家的舅舅。还有,我学习了很多业务,我跑了很多客户,我总在加班,而这些,别人都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