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字路口—找到人生方向感

被压扁的自我

有这么一类人,在职业发展中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他们漫无目的地活着,内心似乎被掏空了一样;他们也在努力地寻找兴趣,但是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说不清自己的情绪状态,时而焦虑,时而忧伤。

我把这类人叫做:自我被压扁的人。

这样的人就像是钻进了旋转笼子的老鼠,终日疲于奔命,在生活的竞争中也练就了各样本领。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劲:别人怎么都那么开心,那么充实,我是不是还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我是不是也有某种我不自知的天赋?于是,就找到生涯咨询师了。

被“好”职业追赶的焦虑

我的咨询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甚至是最多的。

刘欣就是这么一位,来做咨询的时候,小伙子刚刚辞职。

被“好孩子”“好学生”一路夸过来,26岁的刘欣从没做过出格的事。毕业后就进入了国企,学的是化工,专业对口,在制造业做业务员,收入还可以。这本是令人十分羡慕的工作,偏偏刘欣就是不喜欢,他说年轻人受不了企业里那种压抑的环境,整天感受不到一点活力,工作没热情,除了不喜欢结果导向的业绩要求外,和上司关系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人多事少,工作清闲,但心力交瘁,迷茫痛苦。以至于忍受了两年后,居然有了“上班病”:一说上班,就心情沉重,抓耳挠腮。

确实受不了,就辞职了。

辞职后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自己的专业,还能做什么?除了国企,还有什么适合自己?找到我的时候,还和自己的女友分手了。“她是个好女孩,一直都很支持我,是我不好。最近特别焦虑,老发火,还是分了算了。”刘欣怅然若失道。

一切因焦虑而起!

焦虑什么呢?刘欣自己也说不清,辞职的事甚至都没敢告诉父母,不然会被他们骂死。

我都能想象得出来周围的人会怎么“教育”刘欣:谁的工作总那么开心啊?工作不就是那么回事?刚开始的时候累一点,忙一点,不自由一点,都很正常,慢慢熬,就会好的。等你熬过这几年,攒钱买了房,买了车,在单位里说话也有分量了,好日子就来了!

是好日子就要来了吗?估计听到这些,刘欣的脑子都要炸了。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浑身被绳索捆绑的孩子,惊恐地跑出一间黑屋子,跑到了院子里,跑到了路口,忽然迷路了,我要去哪儿?这时,耳边响起了一干人追来

的声音:别跑,回来!

不焦虑?才怪!

兴趣向左,生存向右

那么,他的自我在哪里?

在过去的兴趣和未来的愿景里。

我们一起分析了刘欣的兴趣,发现他竟然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弹钢琴,英语很好,初中时就做过一个网站,还特别喜欢公众讲话。难怪了,这样的人在人多事少的国企,浑身的能量用不出来,不郁闷才怪!

但是,兴趣毕竟是兴趣,那些曾经玩过的兴趣怎么能当作职业呢?都不是“正事”,离专业水平也都相去甚远,现在再开始做,岂不是前途茫茫?毫无悬念的,还没有继续探索,刘欣就停下了,说出了心声。

我静静地看着他说:“是的,你刚才说的也就只是兴趣,不一定要作为职业。”刘欣有点放心了,眼神里也有一点失落。

“有没有想做点什么?方向?目标?都没有吗?”

刘欣说:“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但是我的想法很难实现,我真的觉得太难了,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很好玩,比如做一个网站,比如做主持人,这真的能作为一个职业吗?和专业也不对口啊,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

我听出了他的纠结:一方面,希望满足社会的期待:专业一致、稳定、靠谱;另一方面,又希望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他就在这二者之间奔跑,忽左忽右,闪烁不定。

就像是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社会价值观影响下的自我,一个是真实内心的自我。一直以来,社会自我总是占据着舞台,真实自我总被打败。即便有一天,真实自我占了上风,把社会自我踢下了台,他也会站在台上不知所措。

他在问自己:这样,真的好吗?

在故事里学会选择

我说:“讲个故事吧!”

有一对兄弟,因家里条件不好,哥哥就早早开始工作,拿收入供养弟弟读书。兄弟两个都知道:只有读了书,见了世面,才能过上好日子。最好的结果一定是弟弟学习好,最后赚了钱,对哥哥很感恩,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