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第6/9页)

还可说的,是香港的岛屿。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热衷于对离岛的探访。岛如同海水的坐标,香港外围的岛屿,竟然有二百六十多个。而成为规模的,在地图上看得见南至西南的离岛区,有二十多个岛。除了新机场所在的大屿山,最著名的约莫是南丫岛。这是香港的第三大岛,以前叫作“博寮洲”。因为形状像汉字的“丫”字,就改了这么个土名字。南丫岛其实一点也不土,几乎称得上是个小欧洲,有“鬼佬天堂”之称。一九九〇年,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岛西北菠萝咀填海建立南丫发电厂,外籍的工程师聚居榕树湾一带,改了区内的风水。渐出现了西式茶座、餐厅,却也掺杂了中国的风情。这岛并不怎么纯粹了,中国人多半是老的。早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年轻岛民已搬到香港谋生,南丫岛遵循着现代乡土发展的规律,留守了年长的一辈。当年出来的年轻人,最有名的大约就是周润发。这样的人,长洲也出了一个,滑浪风帆之后李丽珊。她为香港拿了奥运金牌,是久前的事。后来却因为一部《麦兜故事》,名及两岸,几乎成了香港精神的代名词。平心而论,我是更喜欢长洲的。大约因为那里的具体而微,是个小镇成一统的感觉。有自己的消防局、警署和医院,似乎全都缩减了一号。一个面色黧黑的巡警开着摩托车,从你身边擦身而过。十几分钟后,驻足在海鲜摊抬头看风干的气鼓鱼,他的身影又映照在鱼缸的玻璃上,因为已经环岛绕了一圈。来长洲,自然是要吃海鲜的。这里的海鲜,号称“一口价”,味道大同小异,大多是椒盐濑尿虾,蒜茸扇贝和避风港炒蟹。这些铺头,主要开在海傍路上。大新街有间叫“阿信”的,我们帮衬过,很不错。老板是和善的人,岛上的原住民。据说以前在酒店做过主厨,现在是解甲归田,回到无车马喧的故土。他拿手的是一道“蒜香美国蚝”,见功力的菜式,黄灿灿的,味道十分鲜甜。这岛上除了海鲜,吃的口味可称之繁杂。日本菜,意大利菜,马来菜,不一而足。也有老字号,是四十多年历史的“张记鱼蛋粉面”,试过一回,名不虚传。另有一间甜品店,在大兴堤路上,名曰“天然”,招牌是“雪冻豆腐花”,“雪冻”即是朱古力包着云尼拿雪糕,口感松软,却十分有咬头。

越过人多的地方,经北帝庙不远,便能看见大片的海。东湾海滩,海非常好,称得上是水清沙幼。周围零落地散着一些度假屋。设施都很简陋,其中有处叫“东堤小筑”的,生意尤为清淡,却很著名。原因是历来有闹鬼的传说,神乎其神。曾经和不信邪的朋友约在这儿打牌,大中午的,房间里直有阴森之感,听得见天花板上有寥落的人声。终于在黄昏前离开了。鬼说到底,于这世界上,其实是许多无奈情绪的集合。后来写了篇小说《龙舟》,说的便是一只无奈的鬼。

这岛上最著名的鬼魂,叫作“张保仔”,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个海盗,势力很大。据说也落魄过,被朝廷赶得东躲西藏,最后躲到长洲西湾崖边的一个山洞里来了。也就成就了本地的一个景点,叫作“张保仔洞”,传言也是他藏匿宝藏的地方。这洞我看过,甚至还进去过。极其逼狭,张姓海盗应该是个短小的身形。洞内光线很暗,便有个年轻人,在洞口租借手电筒,也是生财有道。

岛上一年一度的盛事,叫作“太平清醮”。所谓“醮”,是道教一个传统仪式,也是民间风俗。用意是酬谢神恩、祈求国泰民安,又以从事渔农的人最为看重。“醮”是有功能性的,庆祝寺庙或其他建筑物落成的“庆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也有为神明祝寿的“神诞醮”和佛教盂兰盆会合而为一的“中元醮”。香港打醮大多以太平清醮为名,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三天醮期,全岛戒杀禁荤,岛上居民及游客一同茹素吃斋,就连麦当劳也只有素包供应。打醮时,有一个风俗,叫作“抢包山”,所以,长洲的“太平清醮”也叫“包山节”。我去看过一回,真是满目琳琅,以“飘色”巡游为盛,大多是模仿历史人物,又或者是取材于戏文。可竟也有与时俱进的元素,看得见社会名流,甚至政坛人物的身影。那回就有“乒乓孖宝”现身,还有当年成为政治热点的两位阿太——叶刘淑仪与陈方安生,“阿姐”汪明荃作为香港两会代表而受瞩目。虽是传统的节目,却看得到港人近来的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