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22/36页)
于是纳兰性德出面,求父亲明珠出力。明珠开始没有表态,让纳兰性德次日邀请顾贞观到内斋来。第二天,顾贞观如约来到。明珠有意斟了一大杯酒,对他说:“吴素负才名,又与先生莫逆,老夫愿一效绵薄。但先生素不饮酒,今日能为君友饮乎?”
顾贞观毫不犹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明珠又说:“先生南人,不肯效吾旗俗请安。今日更能为君友请安者,老夫必有以报命。”
顾贞观立即上前下跪请安,不稍逡巡。明珠这样饱经世故的老官僚都被顾贞观的朋友之义深深打动了,动容道:“老夫聊相戏耳,不图先生血性热肠一至于此,请放怀以待。”
尽管有了明珠的权势,却还是困难重重。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康熙皇帝派遣使臣正黄旗都统、内大臣武默讷和一等侍卫对秦为使臣,前往长白山致祭。纳兰性德抢先派人将消息告知吴兆骞,并作了周密的安排。吴兆骞写下了数千言的《长白山赋》,通过武默讷和对秦献给了康熙皇帝。此赋“词极瑰丽”,且铺张扬厉,对长白山极尽渲染。
长白山素来被视为满清的发祥之地,年轻的康熙皇帝读到此赋后,大加赞赏,马上询问作者的情况,得知吴兆骞的情由后,当即就有赦免之意。然而,又有“尼之者”从中阻挠,未能成功。皇帝有意赦免,照样有“尼之者”,由此可见当初江南科场案涉及的背景是何等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商议后,决定走方拱乾赎归的老路,筹集资金,为吴兆骞认修内务府工程,醵金赎吴。当时措赎金最踊跃者为徐乾学。愿意为吴兆骞捐钱者不在少数,辇下名流都以不参与为憾。经过各方奔走,多方斡旋,吴兆骞最终以纳两千金被赎归。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还乡诏书终于下到了吴兆骞手中,纳兰性德终于实现了五年为期的承诺。此时,吴兆骞在宁古塔已经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当年九月二十日,吴兆骞从宁古塔起程,十一月回到京师,与顾贞观等好友相见后,“执手痛哭,真如再生”。吴兆骞回到北京当日,许多人写诗纪念。益都冯相国有诗道:“吴郎才调胜诸昆,多难方知狱吏尊。”可惜此时吴伟业已去世十年,山东诗人王士禛叹息说:“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
吴兆骞回到京师后,留在明珠府邸中,为纳兰性德之弟揆叙、揆芳授读,以报答纳兰性德相救之恩。尽管在关外多年,吴兆骞孤傲放诞之性情不改,不久因小事与顾贞观有些嫌隙,顾贞观也不作辩解。明珠知道后,特意将吴兆骞叫到内斋。只见内斋左楹上写着:“顾某为吴某饮酒处。”右楹写着曰:“顾某为吴某屈膝处。”吴兆骞得知情由后大为惭愧,找到顾贞观,声泪俱下地说:“生死肉骨之恩,而以口舌之争辜之,兆骞非人类矣。”二人友谊从此更加亲密。
不久后,吴兆骞返回阔别近三十年的苏州故里,离开时还是黑发青年,回来时已经是白首老翁,怎能不叫人感慨!其时,吴父、吴兄均已经去世,只有老母李氏尚在。吴兆骞即构屋三楹,读书其中。友人汪退谷题其居为“归来草堂”。
长期在关外生活,吴兆骞已不适应江南的水土气候,一回到故乡,就大病数月,手足肿痛,腹疾时发,苦于下泄。后来不得不到京师治病,最后病死于京师旅邸中,时年五十四岁。因家境贫困潦倒,后事由纳兰性德代为料理。
至此,江南丁酉科场案中最传奇的人物吴兆骞最终以凄凉的结局谢世,江南丁酉科场案的最后一点余声终于结束,但其影响远远不止于顺治、康熙两朝。
第八节 金圣叹哭庙案
顺治十七年(1660年),紫禁城中的顺治皇帝偶然读到江南士人金圣叹的文章,忍不住称赞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金圣叹听到消息时,正在好友韩住贯华堂[36] 中阅书,当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还特意作诗道:“忽承帝里来知己,传道臣名达圣人。合殿近臣闻最切,九天温语朗如神。”又有“今日长安指日边”“香炉北上是经筵”之句,表达出一种天真的幻想,希望能得到顺治召见,在皇帝身边做个“经筵”大臣。此时金氏决计想不到,一场杀身之祸即将到来。
金氏原姓张,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人能文善诗,孤高率性,倜傥不羁。授徒讲学时,旁征博引,诸子释道,稗官野史,无所不包,议论大都发前人之未发,往往出语惊人,又好炫耀才学,极受当地士庶瞩目,有人目之为“才子”,亦有人视其为“狂生”[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