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深风月(第16/19页)

黄海博道:“且慢!”从丁拂之手中取过契约,道:“我答应过刘员外,一定会信守承诺,将千顷堂全部图书转交给他儿子。”

丁拂之失声道:“海博,你何苦如此?这姓刘的以武力强逼你签名,你大可不必守约。”

黄海博摇了摇头,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白纸黑字,岂容反悔?”

刘远当即竖起了大拇指,道:“不愧是黄海博,不愧是千顷堂,好,好,好。”连说三个“好”字,头一垂,就此气绝身亡。

千顷堂是金陵第一藏书楼,为黄氏三代人所积,黄海博虽然惋惜,但也因此而明白了自己对沈海红的爱意,更由此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情意,倒也没有感受到锥心之痛。只是丁拂之突然出现,虎威大发,以连珠火铳连杀数人,料想他本意也是为报仇而来。他大概早已料到刘远还会向千顷堂下手,是以一直隐藏在暗中监视,就连母亲过世下葬,也强行忍住没有出现。那么沈海红今日私约黄海博于清凉台相会之事,他当已知晓,一时颇觉难堪,不知该从何说起。

丁拂之亦是一脸尴尬,犹豫着走到沈海红面前,期期艾艾地道:“你……我……我对不起你。”

沈海红缓缓道:“你的确是对不起我,但我也很欣慰你当初作出了选择,而今我也要作出选择。”

丁拂之愕然不解,却不敢轻易发问,只疑惑地望着妻子。

沈海红续道:“两年前,我立下了誓言,要好好赡养婆婆,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而今她已经过世,我也不想再跟你们丁家有任何关系。丁拂之,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你名义上的妻子,我要嫁给黄海博,与他厮守终生。”

丁拂之意外之极,不由得转头去看好友。黄海博也料不到沈海红竟然当着丁拂之的面对自己表白,既惊且喜,定了定神,才道:“不错,我要娶海红做妻子。拂之,抱歉……”

丁拂之惊讶之后,便立即平静了下来,摇头道:“不用说抱歉,你二人真心相爱,我为你们祝福。”上前用力按了按黄海博肩膀,便朝外走出。

黄海博忙叫道:“你要去哪里?”

丁拂之道:“我杀了人,当然是要去官府自首。不过在那之前,我要先去娘亲坟前祭拜。”

黄海博与沈海红相视一眼,齐声道:“我们陪你去。”

三人一道离开刘远的河边别墅,径直赶来清凉山丁母坟茔处。丁拂之长跪在母亲坟前,泪流满面,断断续续讲述了自己大难不死的经历——

原来丁拂之当年为刘远设局欺骗,痛不欲生,投水自杀,意外被一名僧人营救。僧人给他讲了一通佛法,称在不杀生戒中,自杀与杀他同为重罪。自杀所犯称“波罗夷罪”,属于断头重罪,无法通过忏悔消除罪业。丁拂之虽答应僧人不再自杀,但死念未消。他曾听说辽东为苦寒之地,清廷以往以高压手段治理江南时,常常有意将南方士人流放到辽东,等于是判其死罪。丁拂之遂决定前往辽东,或是因水土不服得病而死,或是奔跑于冰天雪地之中,最终因力气耗尽而冻毙,均是美事,不会再犯“波罗夷罪”。

历经千辛万苦后,丁拂之辗转到了盛京。老天爷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他既未因水土不服而生病,彼时也已是夏季,不会有冻死之事。正当他等待冬季到来时,意外听说了望海楼的故事。

原来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辽东契丹国太子耶律倍酷爱中原文化,曾命人千里迢迢奔赴中原,购买了万卷书籍,并在东北名山医巫闾山[4] 山顶建望海楼珍藏,因藏书过万,故有“万卷藏书楼”之称,是当时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时人记载,由于中原战乱频繁,望海楼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后来在中原也很难找到,成为孤本。

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去世后,皇后述律平想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彼时耶律德光手握重兵,称“大元帅”,亦暗中窥测帝位。耶律倍不愿兄弟自相残杀,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将契丹皇位让给了更为母亲喜爱的弟弟。

但耶律德光即位后不感激亲兄长的让位之恩,反而派人严密监视耶律倍的一举一动,兄弟关系急剧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后唐明宗李嗣源了解到耶律倍的处境后,出于政治目的,派人密召耶律倍赴中原。耶律倍经过考虑后,决意投奔后唐。

在离开故乡前,耶律倍于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云:“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以自己比“大山”,以耶律德光比“小山”,寥寥几笔,勾勒出悲愤满腔的心情。

耶律倍南赴中原后,改名李赞华,后死于中原内乱中。洛阳一名僧人收殓了耶律倍尸体,埋在荒山坡上。耶律德光听说后,忽然良心有所发现,派人远赴中原,迎回了耶律倍尸体,改葬在兄长生前喜爱的医巫闾山。但山巅的望海楼却随着主人的离去而逐渐荒芜,最终在某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万卷图书,亦就此化作了尘土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