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这就是生活(第2/3页)

艾丽莎住在邻村。有天早上,她派了一群工人把老吉姆地里的篱笆给刨倒。工人们说艾丽莎要在地里建一栋小屋。老吉姆是个热爱和平的人。他消极地抵抗让不知就里的村民站在艾丽莎的一边。他们谴责老吉姆在父亲尸骨未寒之前就把地留在自己手下。他们钦佩艾丽莎的勇气和精神,希望她能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许这些人更希望艾丽莎能继续提供大众娱乐的话题。知道内情的人都支持老吉姆,觉得艾丽莎在胡搅蛮缠。

老吉姆虽然是个超脱世俗的人,绝对没有把财产拱手送人的意愿。他发现律师的文件对艾丽莎没有任何效力,只好诉诸法院。从此艾丽莎就从烛镇绿里消失,村里的生活安静得不可思议。

这些小风波在村里人看来间隔太久。风平浪静的生活让烛镇绿里的警官有足够的时间整理花园。每年的花展上,警官都能得到最佳蔬菜种植和最美花园的两项大奖。自行车普及以后,他偶然去抓伤几个超速的或是晚上骑车不亮灯的。一年三百多天的工作日,他都是穿着制服僵直地巡逻。

警官是个好脾气的人,却不招人喜欢。他和妻子住在村里,却脱离了村里的生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村民们都是守法公民,总觉得警官是政府派来监视自己的。劳拉小时候听说一个女人见到警察的制服就快要晕倒,就好像有些敏感的人闻到玫瑰或是见到猫就要晕厥。小男孩在警察经过后会唱道:

警察戴着闪亮的黑帽

肚子肥得流油

鼻子上挂着煎饼

那时候警察还不带头盔。

烛镇绿里有很多不犯法却能打破村子宁静的事件。那时候的村妇不太识字,也没电影做消遣,她们擅长从生活里提取精彩片段,用流言蜚语打发时间。村里有几个天赋异禀的女人能把芝麻大的事情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之后说得有鼻子有脸。等到传回当事人耳里的时候,早与事实大相径庭。

让一个自尊心强的主妇恼火的是,有人传说她被迫卖了摇椅还债。事实却是摇椅拿去维修,主妇也存好了给建筑工的钱。让一个小伙子气愤的是,传言被他的恋人冷眼相待。长舌妇传说他进了一个漂亮寡妇的家里。事实却是寡妇的房东让小伙子去检查房子的烟囱。

这些流言杀伤力不大。有幽默感的人一笑了之,对长舌妇表示无奈。有些爱追究的人会挨家挨户地问,直到抓出流言的源头。抓出主犯不容易,不少人都参与其中。不过询问的过程让受害者面子上过得去些。

偶尔有些流言让当事人深受其害。有个女孩在宅子做工期间怀孕了。她贫血得厉害,主人好心地让她回家休养几个星期。很快,她的情况以及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成了大家的谈资。这个敏感的女孩为此难过了好久。

情人卡片恶作剧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当时不太流行给爱人寄精美的情人卡片了。劳拉没机会收到一张真正的情人卡。村里还盛行寄恶作剧的情人卡。薄薄的纸片上印着奇怪的图形,上面写着侮辱或者猥亵的话语。每年情人节前夕邮局都收到很多这样的恶作剧卡片。

劳拉收到一张给自己的卡片,里面画着一个难看的女孩卖邮票,打油诗写着:

你把自己想成了啥

自以为是真难看

卡片里还建议劳拉出门的时候带着面纱,否则要惊吓到母牛的。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写道:“你真需要一个面具。”她气得把卡片丢到火中,没告诉任何人。好一段时间她对自己容貌的信心被打击,一想到自己遭人嫉恨让她心寒。

流言和匿名信是少数心术不正的人的把戏。多数烛镇绿里的居民都是好人。教育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迷信不再盛行。穷苦潦倒、面相难看的孤寡女人不再被当做是巫婆。村里还有个男人相信自己小时候见过的巫婆导致了他一切的不幸。被那巫婆看过的孩子口吐白沫、倒地而亡,马匹变得瘸腿,母牛压死了小牛,稻草堆着火。

有段时间在烛镇绿里,棺材放在手推车上,由朋友们推着。送葬的人徒步走到目的。有时送葬的只有三四个人,一个寡妇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有时送葬的人很多,儿女和孙子孙女都会跟在棺材后面。女人为了在葬礼上稍微体面些,会从邻居那借衣服。男人的帽子和袖口都围着黑纱。村里的木匠不仅做棺材,还负责丧事。一套丧事办下来,需要三、四镑。鲜花被摆在棺材里,后来开始在棺材里摆花环。 

村里的葬礼都不铺张豪华。出于礼节。葬礼后会提供一顿饭,因为从远方来的亲友早餐后就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穷困的人家会在小屋里给参加葬礼的人提供些食物。条件好些的会做上一只火腿,味道好,又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