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碰头会(第3/4页)

“外闻。”叶吉科夫说道。

为了简便起见,报社把世界各大通讯社提供并经塔斯社为苏联读者筛选出来的全部外国新闻叫做外闻。此外,像《劳动真理报》这样的大报在大国也拥有自己的特派记者。

“这版的中间是通过电话接收的我们特派记者奥夫恰连科夫的国际小品文:《在用大棒威胁》。西德的军国主义化在继续:联邦德国发行了带有希特勒飞机图案的邮票。”

“不多。”马卡尔采夫说道。“他写得不经常,而且肤浅。接着说吧。”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说出的关于特派记者奥夫恰连科夫的小范围真相是只给现在出席碰头会的那些人听的。《劳动真理报》驻国外的大部分特派记者一般来说一次也没有来过编辑部,并且什么东西也不写。不过,有时信使在信封里带来他们签名的文章。记者站部门主任知道的只是几个驻外特派记者的电话和地址。驻波恩的奥夫恰连科夫属于他们之列,而且的确寄来材料。但是编辑部的惯例是不批评驻外特派记者的工作。只有马卡尔采夫可以允许自己这样做。他的这类真相的程度是这样的:

对报纸的读者,驻波恩的特派记者揭露西德帝国主义(大范围的真相)。对编委会和各部主任(正如马卡尔采夫所指出的),奥夫恰连科夫写得肤浅,应该更深刻些。对奥夫恰连科夫在克格勃的上司:“《劳动真理报》的特派记者写得不好而且少,这是否让西方感到可疑?请给他下指示不要忘了报纸。比如说,我们很需要一篇揭露西方政客伎俩的文章。”(小范围的真相)。对中央:“报纸在驻外特派记者身上的花费有点大,他们消耗掉了拨给编辑部的全部外汇。能否略微增加拨款额?”对自己的同行朋友:“你老婆要去联邦德国?我给我们的特派记者奥夫恰连科夫打个电话,他会接她的,领着她参观,免得她和跟她的旅游团一伙人奔波。”对妻子:“这个奥夫恰连科夫是个懒汉。他从德国报纸上抄的东西在我这里的国际部可以翻译。我付给他一份工资,机关的第二份工资自动给他存到存折上,可他什么也不干,寄生虫!”

而对自己,马卡尔采夫对自己特派记者的职责有大体的认识:向国外的进步党和一些组织提供资金,秘密宣传并以关于我国国内事件的报道引导报刊和外交官,与“鼹鼠”(我们在各国进步党、其他党和报纸及出版社编辑部中的间谍)联络,与政治活动专家联系,还有中心的特别任务。全部这个绝对真相是国家大政的需要,伊戈尔·伊万诺维奇明白,因此没有更深入地思考。就让对此负责的那些人伤脑筋吧。

这时,叶吉科夫汇报了体育、文学,其他事项,然后就不做声了。

“有什么建议?”马卡尔采夫问道。“有什么问题?”

他提醒了在一版上只安排一张照片的指示,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报纸的版面进行宣传。叶吉科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马卡尔采夫又提了几个概括性的意见,特别是,越来越认真地报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诞辰一百周年的筹备情况现在有多重要,同时,不能重复,要找到新的调子。

“我们来考虑一下,同志们!办这样一个栏目行不行:‘距一百周年还有多少多少天’?报道的集中程度将稳步地、有所指地并逐渐地增强。我说完了!”

第一个离开的是拉伯波尔特,他一言不发,像囚犯那样把双手交叉放在后面。在他后面,其他人边走边交谈着一个接一个离开了。洛科特科娃最后一个站了起来。

“安娜·谢苗诺芙娜,”马卡尔采夫问道,“我还有什么日常事务?不然我很快要去中央了……”

她拿来了文件夹,里面有等待签字的文件:两份出差证明,给区委的体育部主任斯科布佐夫赴瑞典报道世界冰球锦标赛的鉴定书。斯科布佐夫政治上符合要求,思想坚定,道德有抵抗力并且喝酒不比别人多。何况斯科布佐夫已经去过国外了。马卡尔采夫签了字。亚古博夫拿来了文章的条样,他想就这篇文章征求意见。

“以后再说,”主编把条样放在了一边,“我要去中央。”

廖沙跑去预热发动机了,然后马卡尔采夫坐车离开了。他在中央食堂里吃了午饭,来得及和需要的人谈一谈,然后带着报纸的计划去了报刊部。心脏没有痛。无论是在碰头会期间,还是之后,他一次也没想起灰色文件夹。而现在,在医院里,他产生了怀疑,都怪这个该死的文件夹。如果不是它,还能是什么呢?

“你们为什么做了这个?”马卡尔采夫微微动了动双唇,尽管病房里没有人。“如果对于你们来说我不好,谁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