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帝的良善(第5/6页)

第一种情况,是所谓人类自私的爱,这种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心里没有上帝。上帝没有任何自然需求,没有情欲,不会拿他的意愿去跟被爱者的利益竞争;或者说,即使上帝里面也有某种我们称之为感情的东西,一种渴望,那也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并且是为了我们的缘故。第二种情况也是由于缺乏造成的。孩子的真正利益可能跟父亲的愿望不同,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需求,不单是为了父亲而存在,也不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爱而力求完美,对于这一点,父亲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不过,受造的人类却不是这样独立于创造者上帝之外,上帝也不可能不理解人类。他创造人类乃是在他对万物的计划之中,这就是人类受造的原因。当人类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人性便得以完全,他们也会获得快乐:这就好比接好宇宙的断骨,痛苦便止息了。事实上,一旦我们想成为上帝所不喜悦的样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快乐。对我们肉身的耳朵来说,神的要求与其说像是出自一位爱人,不如说像是出自一位暴君,其实,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就会发现,正是这些要求在引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上帝要求我们敬拜他,顺服他,向他俯伏。难道我们认为这样做能够给上帝带来好处吗?还是像弥尔顿在诗歌中描述的那样,担心人类对上帝的不崇敬会“减损神的荣耀”?人类拒绝敬拜神根本不能减损神的荣耀,这就好比一个疯子,尽可以在他斗室的墙上刻出“黑暗”这个词,却丝毫不能让太阳熄灭。上帝的意愿是要我们变得良善,我们的良善便是爱上帝(以受造之物应有的回应式的爱去爱他),我们要想爱上帝,就必须了解他;如果我们了解他,就会俯伏在他脚前。如果我们不了解上帝,那只能说明我们爱的不是上帝,而可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近乎上帝的东西。然而,上帝不仅仅要求我们俯伏在他脚前、对他心存敬畏,还要我们反映出他的神圣来,要我们拥有他圣洁的品性,这些都大大超过我们眼下所求所想的。《圣经》命令我们要“披戴基督”,要变得像上帝;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上帝都将我们真正需要的——而不是那些我们自以为需要的——赐给我们。必须再次说明,上帝对我们的尊重让我们难以忍受,甚至感到尴尬,这是因为上帝对我们的爱太多,而不是太少。

然而,上述观点也许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上帝独断专行地创造了我们,好让我们把他当作我们唯一的良善。事实上,上帝是一切受造之物的唯一良善,从自然需要来讲,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上帝的成就之中找到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良善。种类和程度的不同取决于人的本性;然而,除了神之外,别无良善,如果有,那一定是一种梦想。乔治·麦克唐纳写道(我眼下找不到这段话的具体出处),上帝对人类说:“你必须靠着我的力量刚强,从我的恩惠得祝福。因为我没有旁的可以赐给你。”这便是本章的结论。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他所拥有的,而不是他所没有的:他赐给我们的是来自他的快乐,而不是其他什么快乐。我们只有三种选择:第一是成为上帝,第二是以受造之物的回应来效法上帝、分享上帝的良善,第三是遭受痛苦。如果我们不愿意吃宇宙生长的唯一食物——这也是任何宇宙所能长出的唯一食物——我们就会永远忍饥挨饿。

[1] 特拉赫恩(Thomas Traherne,1636-1674),英国圣公会诗人、散文家,著有《世纪沉思录》(Centuries of Meditation)。——译注

[2] 圣经《路加福音》12:57。

[3] 圣经《耶利米书》2:5。

[4] 参见但丁的诗作《新生》,《新生》是诗人为少年时代恋慕的少女贝阿特丽丝所作。——译注

[5] 圣经《希伯来书》12:8。

[6] 圣经《耶利米书》18章。

[7] 圣经《彼得前书》2:5。

[8] 圣经《诗篇》100:3。——译注

[9] 圣经《耶利米书》2:2。

[10] 圣经《以西结书》16:6-15。

[11] 圣经《雅各书》4:4-5。修订本翻译有误。

[12] 圣经《以弗所书》5:27。

[13]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887-900页。

[14] 圣经《耶利米书》31:20。

[15] 圣经《何西阿书》11:8。

[16] 圣经《马太福音》23:37。

[17] 圣经《启示录》4:11。

[18] 《国王与乞丐少女》(King Cophetua and Beggar Maid)是英国艺术家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的名画,作品题材来自伊丽莎白时代的民歌,国王认为乞讨女正是他要寻找的圣洁的妻子,并且把他的王冠作为爱的回赠。——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