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之事(第2/32页)

█竹编茶箱

【名家杂论】

《华阳国志》中记载: “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可以看出,茶在这一时期,是大量被生产饮用的。

茶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具备两个有利的条件。首先是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滇蜀之茶从北向秦岭,从东进入两湖之地,从西南走向中原。这种推论有大量的考古发掘来证实——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发掘出一大箱茶叶。此外,湖北江陵的马山发现的西汉墓群,也发现一箱茶叶,其主人为西汉文帝时人,比马王堆汉墓墓主人早许多年。这显示,西汉初人们就以茶为贵,如果江汉之地不产茶,就没有如此大量的茶叶随葬。

其次,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了。中国从何时开始人工植茶尚有争议,有人根据《华阳国志》中的《巴志》“园有方翦、香茗”的记载,认为周初已有人工种茶事例。尽管很多人对此说仍有质疑,但从汉代开始人工种茶则被普遍认可。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有文字曰:“西汉有僧从表岭来,以茶实蒙山。”《四川通志》也记载蒙山茶为“汉代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时至东汉,更有汉王至茗岭“课僮艺茶”的记述,还有汉代文人葛玄在天台山设“茶之圃”的记载。

种种史料表明,当时人工种茶,已经是一种普通的行为了。

█四方银壶

【原文】

吴 归命侯〔1〕,韦太傅弘嗣〔2〕

【注释】

〔1〕归命侯:指三国东吴末代皇帝孙晧,字符仲,公元264至280年在位。

〔2〕韦太傅弘嗣: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

【译文】

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归降后被魏武帝封为归命侯。东吴时的韦曜,字弘嗣,担任太傅之职。

【延伸阅读】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叫孙皓,在位十七年,后吴国被司马炎所破,孙皓归降,获封“归命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嗜酒、残暴。但是在这样一个残暴君主身上,却发生了“以茶代酒”的大方之举、文雅之事。

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不会放过那帮大臣。不管爱不爱喝酒,每人至少要喝足七升酒才行。当时有个孙皓最敬重的文臣叫韦曜,此人学富五车,但酒量不过二升而已。文人爱颜面,烂醉于众人之前不甚雅观,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别人喝酒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

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以茶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孙皓在位之前被封乌程侯,其封地乌程即为今天的浙江湖州以南地区。这里是我国较早的茶叶产地,南朝刘宋山谦之《吴兴记》中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御荈”,也就是御茶。温山御茶的最早出产日期,正好可以上溯到孙皓被封为乌程侯的时代。所以,孙皓赐韦曜御茶的推断是有道理的。不得不说的是,尽管韦曜为人光明磊落,学识渊博,也深受孙皓赏识,但伴着孙皓这样的君王,还是难免被砍头的悲惨结局。

【原文】

晋 惠帝〔1〕,刘司空琨〔2〕,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3〕,傅司隶咸〔4〕,江洗马统5〕,孙参军楚〔6〕,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7〕,杜舍人毓,武康〔8〕小山寺释法瑶〔9〕,沛国〔10〕夏侯恺〔11〕,余姚虞洪,北地〔12〕傅巽13〕,丹阳〔14〕弘君举〔15,乐安〔16〕任育长〔17〕,宣城秦精〔18〕,敦煌单道开〔19〕,剡县〔20〕陈务妻,广陵老姥〔21〕,河内山谦之〔22〕

【注释】

〔1〕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至306年在位。

〔2〕琨:刘琨,西晋将领,诗人。

〔3〕张黄门孟阳:张载字孟阳,但未任过黄门侍郎。任黄门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