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之事(第4/32页)

█〔清〕粉彩籁瓜纹碗

【原文】

后魏 琅琊〔1〕王肃〔2〕

【注释】

〔1〕琅琊:古地名,周始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东汉以后琅琊郡治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区。

〔2〕王肃:字恭懿,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北魏著名文士,曾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等职。

【译文】

后魏时期琅琊人王肃。

【延伸阅读】

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日益频繁。北魏鲜卑族拓跋氏政权统一北方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来缓和民族矛盾。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一时期,洛阳成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中心,原本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西北部迁到此地的人,带来烤肉、涮肉;从江浙一带迁来的人,带来叉烧、腊味;从闽粤等地来的人,带来了烧鹅、鱼生;从西南滇蜀迁来的人,带来了红油、酱料等。食材五花八门,烹调技艺更是胡汉并存、中外皆有。随食物而来的,还有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

《洛阳伽蓝记》记载,尚书令王肃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此地风行的羊肉、酪浆连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以后,他已经能够吃下很多羊肉、酪浆了。而北方人受南方人食水产品习俗的影响,河洛地区的人们也开始接受并渐渐喜好鱼、虾、蟹等食物。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脍鱼莼羹”,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道菜,就源自江南。

饮茶之风这个时期也开始兴盛起来,到了北魏后期,人们即使自己不饮茶,也会在家中备茶水以招待南来或喜好饮茶的宾客。宴饮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汁同在。

█日本五彩茶壶

【原文】

〔1〕 新安王子鸾,鸾兄豫章王子尚〔2〕,鲍昭妹令晖〔3〕,八公山〔4〕沙门〔5〕昙济〔6〕

【注释】

〔1〕宋:指南朝宋,宋武帝刘裕推翻东晋政权,建立宋国,建都建康(今南京)。

〔2〕新安王子鸾,鸾兄豫章王子尚:刘子鸾、刘子尚,都是南北朝时宋孝武帝的儿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子尚为兄,子鸾为弟。

〔3〕鲍昭妹令晖:鲍昭,即鲍照,字明远,东海郡(今江苏镇江)人,南朝著名诗人。其妹令晖,擅长词赋,钟嵘《诗品》说她 “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

〔4〕八公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以北两公里,是著名的文化胜地。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这儿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5〕沙门:佛教术语,原为古印度的宗教名词,泛指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人“比丘”的代名词。

〔6〕昙济:南朝宋代僧人。

█〔北宋〕汝窑天青釉莲花盏托

【译文】

南北朝时宋新安王刘子鸾,子鸾之兄豫章王刘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的和尚昙济。

【延伸阅读】

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已摆脱了一般的饮食形态,步入了文化圈。释道说的《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的记载。

大量的史料说明,南北朝时期的茶风与魏晋时期相比显得更加浓烈。《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后拜鸠摩罗什高徒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与其师一起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派——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识论》,对“三论”、《涅槃》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为一代名僧。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小王子造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可见在当时,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已开始以茶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