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居酒屋喝什么

吃很重要 feat. LokiWoo

记得自己几年前第一次去日本,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居酒屋,满眼是醉醺醺的男性,怯生生在吧台坐下后发现菜单之少、东西之吃不饱,颇有点搞不清状况。后来我终于了解到居酒屋大概就是去喝点酒水、吃吃下酒菜的地方,在北京找不到夜宵吃的夜晚还是会跑去,没别的,就图人家开得晚。

这位朋友跟我说,居酒屋在日本的历史地位,也有一点点像在西方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交流场所的咖啡馆,但本质上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只是日本平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当代居酒屋更越发有点「老少咸宜」的感觉。既然聊到,就请她写写居酒屋在吃吃喝喝上都有哪些常见的酒水和小吃以及特色。以下是来自这位朋友LokiWoo的分享,感谢她(部分地方我加了标注)。

图 / Zeu Chan

稍微年长一点的朋友或许有印象,早期的日本电视剧里,出现在居酒屋场景里往往是身穿风衣、面无表情抽着烟的男性。时至今日,居酒屋在日本也是很多女子与家庭欢庆的去处之一,即使有些嘈杂她们亦不在意,(甚至认为)其特有的热闹氛围正是魅力所在。

一位女性朋友说过一句话,用来概括居酒屋的氛围很合适:「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好朋友一起去居酒屋吃吃喝喝,哪怕吃到撑也不过3000日元左右(笑)不用孤零零地料理,享用,收拾,哪怕回到家里还是形单影只,却不会感觉到是孤独的生活。」那么,当我们去居酒屋时,我们喝些什么?

熱燗atsukan(温酒)

根据加热温度的不同,温酒亦有不同的称呼(根据维基百科整理)

(注:LokiWoo跟我说,要去居酒屋,一定要先学会这个单词,因为实在太常用了。)相较啤酒、威士忌,二月天里来上一壶温酒,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惬意是惬意,但是温酒本身太讲究、甚至还有点啰嗦。江户后期,在江户后期,人们为了更好地品味完整的酒香,发明了一种叫「銚釐」的东西(酒汆),但毕竟是以明火加热,难免蒸发一部分。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酒汆就最终演化成了现代酒具的雏形,即得利与燗壺(酒壶与温酒盅)。

加热方法倒也简单,把热水加到左边的温酒盅里,大概六七成满。再将日本酒倒在右边的酒壶里,把酒壶放进温酒盅,盖上盖子,约十分钟左右就能喝到温度正好的温酒了。不过,时至今日仍在使用这种费时而不省力加热方法的店家实在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食肆酒屋已经改为使用电热的温酒器,而一般家庭则会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微波加热。倘若哪间良心店家依然坚持着古老而含蓄的传统,请一定要点32个赞喔。

[ Tips ]日本酒的度量单位是「合」,约相当于180ml。在点单时店员会确认要几合(听不懂也没关系,绝大多数服务员会直接拿恰好一合的酒壶给你看)。

混合酒类:sawa和chuhai

サワー(酸味气泡酒)

サワー(“sawa”)最早起源于东京目黑区一家名为「ばん」的居酒屋。1960年代初期的居酒屋主要面向大众,它们主要贩卖如烧酒、日本酒一类的平价酒类,而烧酒因其酿造方式与原料所限,(本来)算不上什么香醇的好酒。店家为了让烧酒的口感更易被接受,想出了加入柠檬汁与苏打水的方法,由此定格了这一平价混合酒的制作方式。

チューハイ(烧酒加苏打水)

チューハイ(“chuhai”)和サワー这两种酒虽然在称呼方式上略有不同,但制作过程几乎没有区别。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可以理解为:“chuhai”必须以烧酒为底,而“sawa”则不用。这种酒的起源其实不太「光鲜」。到底哪个是chuhai哪个是sawa吗?这真是番茄与西红柿的问题了……

二战结束后,日本市场主要流通的酒类只有由甲醇发酵的劣质烧酒或低等密造烧酒(不光缺乏应有的醇香,还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恶臭)。于是当时经营酒类的黑市商家,不得不添加梅子或葡萄的糖浆来掩盖这恼人的气味。这就是烧酒加苏打水的起源了。

[ Tips ]不是所有叫「酒」的饮品都含酒精。日本为了避免诱发未成年饮酒,无酒精饮料不能标注为0%,而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例如Choya的「不醉梅酒」虽不含任何酒精成分,包装上也必须清楚写明酒精含量0.00%。

ビール(啤酒)

和美德系啤酒相较,日系啤酒大多口感偏轻,苦味明显,酒精含量多在5.0%左右。日本人对啤酒的执念可以到什么程度?大部分居酒屋、饮食店为了货物结算方便,甚至只储备一家品牌的啤酒。日本人常喝的日系啤酒,说来说去就是这四个品牌——麒麟、朝日、札幌、三得利(注:奥利安虽制霸冲绳市场,但整体占比过小,故不计算在内)。近乎被大型企业垄断的(日本啤酒)市场的现状,可联系到近代日本史,甚至与财阀垄断经济学亦深有渊源。但限于篇幅问题就不详细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