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喝早茶

吃很重要 feat. Zeu Chan

我们广东人经常说「饮啖茶,吃个包」,意思是「喝口茶、吃个点心」,潜台词是「放轻松点儿吧」。饮茶是我大粤文化的精髓。我自己虽然也是广东人,但自问不如我这位省城土著朋友谈得得心应手。于是我请他来聊聊价值观上的「饮茶」,以及实用的、怎么「吃包」。这位朋友是Zeu,他是餐饮点评社区应用「饭本」的Co-founder。(下文提问的人是我,回答的人是他。)

粤菜文化博大精深,你为何愿意聊喝早茶?

喝茶是从小到大的习惯。在我知道「Brunch」这个词之前很多年,喝茶就是我们家Brunch的形式。它们的性质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休息时可以不受就餐时间限制,随到随吃,而且人均价格比正餐要低。现在人到了北京工作,在这里粤菜越被妖魔化为「以鲍参翅肚为主」,我就越怀念喝茶。每次有机会回广州,基本就是直奔茶楼。

莲香楼是一间过百年历史,有着「莲蓉第一家」美誉的老茶楼,它与陶陶居均是广州仅余的两间过百年历史的老茶楼。(摘自Wiki)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喝茶这个习惯的?

80年代末的广州还有很多路边小茶居,现在想来也就是快餐店的规模,早上6点就会把摆满蒸笼的点心车推到门口,提供早餐外卖。仓边路和豪贤路交界处有家红苑酒家(现在店面仍在,但已经关门)1元一笼叉烧包,1.5元一笼花卷,最贵的虾饺也不过3元,家里人会买回来当早餐。到了周末时间比较多,外卖改堂食,就成了喝茶。再后来到了90年代中后期,广州出现了很多港资茶楼,像新君悦、太湖酒家(东风中路店)都是我们家的最爱,可惜它们现在都关门了。

小时候去喝茶都爱吃些什么?长大之后呢有什么变化吗?

小时候喜欢甜食,喝茶最期待的点心是马蹄糕或者伦教糕这一类凉凉的糕点。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在茶楼吃啫喱。当时广州已经能收到香港电视,罗拔臣啫喱广告卖得红红火火有得看没得吃很是生气,后来茶楼就开始流行这种五颜六色的啫喱,还有加了椰丝的啫喱糕,上面插把日式伸缩小伞当牙签(真的能伸缩),我每次喝茶都哭喊着要点。长大之后就自然是回归根本,喜欢最传统的茶点。基本每次都会点的有虾饺、叉烧包和蒸排骨。

广东人喝茶应该主要在吃的不在茶吧?

对的。在喝茶这件事里面,茶它本身是最没性格的一环,毕竟所有人都是奔着点心来的。常见的茶叶品种茶楼一般都会提供。但用的是品质平平的批发茶叶(品质的下限取决于茶楼的定位),一般来说普通大众能入口就行,毕竟他们餐前还要用来洗刷餐具。要真对茶有所追求,最好自带茶叶让服务员给你泡,当然茶位费还是照收的。

对很多茶楼来说,茶位费只是从茶市里能赚到的仅有的附加费用之一。因为茶市非常薄利,很多人早上6点多就来一直坐到中午只点一笼叉烧包,翻台率比咖啡馆还低。茶位钱也会被用来区分用餐区域,和消费能力不同的客人。比如广州一家叫华龙锦轩的茶楼,一般大厅区域茶位5元,在门口排队等位的人流能有上百人,但如果能给20元茶位坐进「茶王厅」,则基本随时有座,并且用的是即拆的包装茶,提供微型老树根、乘茶的小盅等等装逼器具。

你喝早茶的时候一般点什么茶水?

据说因为绿茶「性凉」,吃点心时喝更「消滞」(注:即消食),同时绿茶「削胃」,更容易使食客产生饥饿感,从而吃更多点心(不信中医者这段姑且看看就好),很多广东人喝茶都喜欢点绿茶。我自己喝茶一般会点铁观音:一是铁观音通常是茶位更贵一档的茶里最多人点的、茶楼在挑选茶叶时不会太马虎;二是相对于味道浓烈的发酵茶来说,铁观音适合「reset」口腔里的味道,可以更好的品尝下一款点心。

在英语里,有“yum-cha”一词来指代广东人的「饮茶」。

你觉得一次最完美的喝茶经历应该是怎样的?

周末自然醒之后和家人慢悠悠出发,可能是十点,也可能是十一点。茶楼最好离家不远,附近有商场可逛、有充足的停车位。我们会要一壶铁观音,各自点自己喜欢的点心,扯东扯西。如果席间聊到某一款谁小时候常吃但现在已经不常见的点心,菜单上最好刚好就有。到了饭市时间,我可能会再加点一分豉油王炒面、一份蔬菜或者一两只乳鸽填饱肚子。最后再吃一两个像伦教糕这样的爽口甜点,直至下午两三点走人,开始一天的安排,该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