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餐馆,坏餐馆

我常常跟朋友讨论,到底什么才是好餐馆?「餐饮三观」是挺有趣的东西。但在聊什么是好餐馆之前,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学习一下餐馆诞生的过程。毕竟如果不知其根,就很难判断现在。

所以餐馆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呢?和人类历史上大部分事物的沿革类似,是需求分化以后来的,餐馆的出现,是人类发现「吃饭」和「宴席」是两件事以后的结果。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过去女人在家中的地位是「煮妇」,她的职责是为丈夫孩子等家人提供生活料理。她如果想把这事儿做极至,无非就是向家人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高度个性化的餐食。不明白的话,你还可以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写《食桌情景》那位日本作家池波正太郎就写过,年轻人(准确点说应该是年轻的已婚男人),如果在家吃到了不满意的食物而不掀桌,一辈子都不会吃上好东西的。嗯,这就是家庭对一名「煮妇」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很快大家就有了交往,有了社交需求,先富起来的人开始把朋友请到家里吃饭。「煮妇」变成「主妇」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前者只要照顾几个自己熟悉的人吃饭,后者要照顾很多不认识的人吃饭。那问题就来了,我怎么知道别人喜欢吃什么?其次,自己吃饭是吃饭,请人吃饭就是宴席了。宴席有什么要求?要求多了去了——你要安排桌次和座次,正式一点的还要讲究菜肴品种和上菜顺序(之前讲过的,鱼头要对着主宾),再装逼一点的你还要安排宴席的谈资、安排饭前饭后的节目以防冷场;简直非经验老道的主妇难为之,基本上就是从码农变身产品经理的意思。(关于鱼在桌上摆放的位置,后来我又查到,原来早先还有更多讲究:红烧或者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要鱼尾朝宾客;冬天吃饭鱼肚子朝着客人右方,夏天鱼背脊朝着客人右方,来源是《礼记·少仪》。操作之繁琐啊)

权贵家庭,于是开始请厨师、请宴席策划师到自己家里举办宴席。如果你看过《罗马》,想想凯撒的侄女Atia(of the Julii)替凯撒举办宴席那一幕吧。话说凯撒从高卢杀回罗马时,要大操大办宴请(并借机贿赂)罗马各界权贵,这么重要的事他并没有让妻子在自己家操办,而是让自己的「生活秘书」提前把宾客名单、饮食偏好都写好了交给交际花侄女Atia去办。此前凯撒也多次表示过,虽然妻子娴熟得体,但却不具有眼光和品味。足见操办宴席这事儿,真不是谁都搞得定。

再后来呢,不仅是权贵家庭,稍微有钱一点的人也有了宴请宾客的需求。但他们遇到了两难:自己操办能力不行,每次请客都把人请到家里来操办又出不起那钱。这些人的需求,于是催生了一片新市场。既然你们这些业余选手做不好,就让懂得做饭又懂得宴席社交礼仪的专业人士来做吧!餐馆以及日后的餐饮业就诞生鸟。

这是凯撒兵团里的百夫长Lucius Vorenus家的平民家宴,Vorenus其实算小中产了,可是还能看得出来家宴颇为一般。(图 /《罗马》剧照)

有了餐馆后,只要你有一定经济能力,你就可以根据你的预算选择上什么馆子,因为菜单的发明,你也不用担心点出价格过高的菜以至于遭遇买单钱不够的尴尬,丰俭由人;由于餐馆具备专业性,你还可以品尝到超出自己厨艺范围的菜系、喝到平时喝不到的美酒;由于餐馆侍者的热情,宴席主人可以只操心宴席气氛这一件事,顺便把焦虑的主妇从后厨中解放出来。

宴席,从比变成可供购买的商品,而不只是贵族的特权。正如世界级老饕撒瓦兰老师在《厨房里的哲学家》里所写,「不论是谁(都)可以坐在头等饭店的餐桌前,他吃到的饭菜可能比在亲王餐桌上的还要好,他的宴席在规格上毫不逊色,而且所有菜都是自己要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西餐尤为明显,通常是自己吃自己的)。

嗯,追根溯源,餐馆就是这么回事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每个人喜欢一家餐馆的理由千奇百怪,但讨厌一家餐馆的理由是差不多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祭出逼格界元老级人物保罗·福塞尔老师。为了照顾没读过他的《格调》和《恶俗》的同学,我结合自己理解(写到括号里)罗列几个书中谈到的、判断「坏餐馆」的标准吧:

餐厅名字:带有「美食家」或「欧式小酒馆」字眼的餐馆通常值得预警(在本国,这些词汇则可被替换为「创意菜」、「私房菜」及「新派XX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