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重担(第3/6页)

“它为什么不会倒塌?”珍问。她仰望高塔,塔身上的空洞、隧道也向塔尖聚集,高塔变成连接云端的丝带,让人觉得头晕目眩。

“是工程学和视力错觉的结合。”弗雷迪要大声说话才能盖过风的乐声,“受力平衡和遮光设计,使得塔身看起来十分脆弱和轻巧。但我保证这座塔其实非常牢固。它已经存在一百万年之久了。”他递给珍一副耳塞,这样他们就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了。

他们开始攀爬高塔,安全绳系在两人之间,这样他们就能在攀爬过程中互相起到固定作用。空调装已经开始工作,随着他们在废墟和沙漠中渐渐爬高,珍对空调作用越发满意。有了耳塞,他们也听不见风声了,但声波却持续震动着他们的骨头。

“没有先进技术,鲁拉人怎么能造出这样的建筑?”珍问。

“鲁拉人不是原始人。”弗雷迪说,“那些冒牌科学家、神棍还有经营神庙和主题公园的人把鲁拉人说成是外星版本的古埃及人、古玛雅人。其实有很多证据表明,鲁拉人技术高度发达。比如说,我们发现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农业、采矿、修筑道路、水坝和运河等等工程改变了行星地貌;根据对土壤中金属积淀物的测定,他们的后期建筑都是用钢材和复合材料修筑的——像水泥之类——只不过经历数千年被腐蚀了。根据大气中碳元素含量推算,我们认为他们没有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这一结论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事实表明,确实可以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况下发展工业。”

“这样的话,你们为什么没找到发动机一类的‘现代’技术产物?”

“这里的考古和地球上的考古研究完全不同,不光是因为鲁拉人不是人类,同时也因为他们的时间跨度太长了。一百万年的时间比地球考古学家研究的复杂文明历史长得多,这也影响到了遗留的记录。你认为所谓的‘现代’物品能保存多久?钢铁会生锈,混凝土会被侵蚀,塑料会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而石头建筑——以及类似石头的陶器——却能在合适的气候中永久保存下去。如果明天所有人都离开地球,那么一百万年后,外星的探险者恐怕只能把大金字塔当做我们文明最后的产物。”

“你是说,这些废墟很可能是古代鲁拉人的作品,而不是技术更先进的鲁拉后人所造?”珍问。

弗雷迪摇摇头,“不得而知。螺旋塔所包含的工程原理非常先进,而且所用的石头似乎也经过了人工玻璃化处理,这样可以提高强度并且防潮防腐。很难想象这样的技术是鲁拉人在久远的时代发明的。虽然人类已经不再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但这并不代表着鲁拉人的发展轨迹和我们一样。”

珍试着想象工业化的民族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用大量石头修建巨大建筑,而这些建筑除了随风鸣唱以外,似乎毫无用处。这种事很难理解。所以说他们是外星人。

“那么你认为,修这些螺旋塔的目的是什么?鲁拉人有什么信仰?”

弗雷德若有所思地笑了,“我们完全不知道。鲁拉文明留下的线索太少了。在经历了冰川期、地震和地表的腐蚀之后,他们的建筑大都化为尘土,只有一些修建在地质稳定区域的幸运石头建筑遗留下来,比如这些废墟。

“至于他们的想法和信仰,我们只能从《鲁拉史诗》中窥探一二。他们一定创造了不可胜数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但我们现在对鲁拉人的了解只限于少数猜测和这些风的歌声。”

他们爬到塔的顶端,久久注视着周围的景物,跨越了时间的废墟静静地散布在他们脚下,更远处是散漫混乱、繁华喧嚣的科斯菲。远在科斯菲之外,是矗立在地平线上的奇吉山——有着雪峰的山麓。

弗雷迪似乎陷入了冥想,“站在这里,眺望这个世界,我想我可以理解鲁拉人为什么一定要离开。”他背诵起《鲁拉史诗》中的句子:

无论你是否耕种土地,是否开凿石头,或是侍奉贵人,交易财富,将水果运往遥远的市场,为他人讲述故事,生活的负担永不离去,永不离去。

“你变得多愁善感了。”珍说。

弗雷迪点点头,“我们不知道这些废墟还能存在多久。鲁拉的天气越发潮湿温和了。一百年前,第一批殖民者从地球带来了植物和动物,他们很高兴来到这片处女地。每年,这些埋藏着鲁拉废墟的沙漠都在地球植被面前退缩。过去这里从无降雨或降雪,但去年科斯菲有了第一场暴风雪。事实上,这里会变成一片丛林。高塔存在了一百万年,但是它们不可能在地球生物入侵之后再保存一百万年。”

在他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弗雷迪给珍讲过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