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第4/6页)

意大利坦克就更差了,它原来只有L3/33、L3/35两种“小坦克”。意大利坦克型号以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中的字母表示车型(L轻型、M中型、P重型,相当于英语heavy的意大利语词是pesante),其后的数字表示车重(吨)。分母表示开始生产的年份,如33即1933年。L3/33实际上仅重2.7吨,L3/35也才3.2吨,都只装备机枪而没有火炮。意大利第一种中型坦克是1939年开始生产的M11/39,火炮口径仅37毫米,而且横向转动范围仅15度。总共生产了100辆,其中72辆投入北非战场。后来改进的M13/40型是意大利军队使用得最多的型号,重13.5吨,火炮口径47毫米。车速很慢,公路上行驶最高也只达每小时32公里。这两种坦克以及1942年开始生产的M15/42型(重15.5吨,总共只生产了118辆),按一般标准都只能算轻型坦克。二战期间意大利生产的唯一重型坦克是P26/40型,重26吨,也只相当于一般的中型坦克。那时其他国家的坦克装甲都已经改用焊接技术连接,而包括P26/40型在内的意大利坦克还使用铆钉连接。

两个战役更不能相比的是它们对战争全局的影响,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次要战场上局部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主战场上事关“二战”全局的转折点。说阿拉曼只是一个次要战场,是因为北非对纳粹德国并不重要,希特勒是为了帮他那志大才疏的伙伴墨索里尼一把才出兵北非的。从19世纪末开始,意大利就一直想称霸地中海地区。1940年9月,意大利借德军、法国战役大败英法军队之机,派兵进攻英国殖民地埃及,10月又进攻希腊。但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差得出奇,很快就被希腊军队打败。接着,英军又打败了进攻埃及的意大利军队,并攻占了与埃及相邻的意大利北非殖民地昔兰尼加(Cyrenaica),即利比亚东部。“二战”期间丘吉尔所说的英军,包括大量殖民地军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但高级指挥官通常都是英国人。墨索里尼请求希特勒支援,希特勒派出的德国远征军1941年2月到达利比亚。起初仅为团级规模,后来扩建成第5轻装师(5. leichte Division),隆美尔任师长。在“师”(Division)前面加了形容词“轻”(leicht),意思与人们熟悉的“加强营”、“加强连”正好相反,指其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没有达到通常“师”的规格。这个师名为“坦克师”,其实所属部队只有一个坦克团。后来虽然扩大、发展成“德国非洲军”,主要力量也仅为第15坦克师和由第5轻装师改编成的第21坦克师。“非洲军”只是一个“军”,不是“集团军”,更远非“集群”,而且它并不是原来就成建制的部队,而是由先后派往北非的一些小部队拼凑起来的。装备的坦克也多数是比较老的“Panzer Ⅱ”轻型坦克(重7.2吨,火炮口径仅20毫米)和“Panzer Ⅲ”中型坦克(重23吨,火炮口径37或50毫米),新的只有“Panzer Ⅳ”中型坦克(重25吨,火炮口径75毫米),没有“二战”期间德国最著名的“豹式”(Panther,重44.8吨,火炮口径75毫米)和“虎式”坦克(Tiger I,重57吨,火炮口径88毫米),因为那两种坦克是专为对付苏联T-34坦克设计制造的。

阿拉曼战役不但不能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也不能和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战役相比。那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四艘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全部被击沉,而美国海军只损失了一艘约克城号(USS Yorktown,CV-5)。日本海军丧失了主动进攻能力,太平洋战场形势就此逆转。

丘吉尔抬高阿拉曼战役地位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大捧德军统帅隆美尔,给他送上“沙漠之狐”的称号。丘吉尔是用捧高对手的办法表明自己更高明。所以在炮制“隆美尔神话”上,丘吉尔与希特勒这两个对手却是配合默契。隆美尔是希特勒提拔最快的德军军官,1940年法国战役他还只是少将,1942年6月22日便晋升为元帅。

1936年4月20日希特勒47岁生日那一天,第一次有德军将领晋升元帅,获此殊荣的是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布隆别格(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1946)。

1938年2月4日,纳粹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1946)成为第三帝国第二个获授元帅军衔的人。

1940年法国战役大获全胜,7月19日希特勒一次就下令晋升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等12名将军为元帅,同时将戈林晋升为新设的“帝国元帅”。到此时为止,获该军衔的再无别人。

1940年10月31日,授予84岁高龄的原奥匈帝国陆军元帅爱德华·冯·柏姆-厄尔默利男爵(Eduard Freiherr von Böhm-Ermolli,1856—1941)荣誉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