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10/12页)
纳尔逊写到:“请让我奉告阁下,塔兰港从来就没有被我封锁过,与之相反的是,我给敌人提供充分的出海机会。因为只有在海上,我们才有希望实现国家的意图。”“只要法国的舰队想要离开港口,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它们留在塔兰或布列斯特。”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但是试图将它们封锁在港湾中的任何军事行为都是徒劳的,这一点绝对正确。
纳尔逊之所以靠近敌人的港口,并布置了适量的观察舰船,就是想要知道它们于什么时候起航,去什么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跟着它到达地球的另一面”。他说:“我相信,法国的费罗尔特遣舰队一定会驶向地中海,如果在那里和土伦舰队会合的话,我们的数量便落到下风。可是我不会放弃它们,我的舰队将一直紧追它们。”在那次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中,会出现种种情况,比如由于气候的恶劣,参加封锁的舰队会暂时离开战场;或者由于指挥官的错误判断,使得法国海军的分舰队在英国海军的眼皮子底下逃掉。好在英国海军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出警报,那些在海上巡航的舰船中总有一些能够发现敌人的踪迹,并尾随其后,弄清它们的目的地,并把情报传达出去,从一支舰队到另一支舰队,接着便很快有一支同它实力相当的特遣队尾随其后,会“一直追踪到地球的另一面”,如果战争需要的话。
按照历届法国政府对其海军的管理使用,它们屡次远征并不是为了和敌人在海面上拼杀,而是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最终目的”,随后的追击和滋扰也不可能不受干扰地执行已制定的计划,哪怕是由一支分舰队单独完成。对大规模的舰队会合来说,取决于将各大港口不同的舰队统一起来,那样它们便具备了致命的威胁。1799年,法国的布吕克斯率领25艘战舰离开布列斯特,开始冒险性的巡航,这一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英国人仓皇与错误的举动,法国计划挫败和追击者的迫在眉睫,1805年密西斯从罗什福尔、1806年维尧姆分舰队从布列斯特等的脱逃,再加上特拉法尔加海战,这些都为本书提供了一种十分有趣的海军战略研究材料。1798年的战役中,英国虽然在尼罗河取得了骄人的战果,但是当远征船队起航时,由于在塔兰前面兵力空虚,而且派给纳尔逊的护卫舰也远远不够,所以这场战争依旧可以作为一个连续失败的实例来分析。1808年,冈托姆在地中海9个星期的巡逻也充分显示出,即使是在一片狭窄的海域内,若是没有一支强大的坚实舰队,要控制一支已经出海的舰队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1778年的战争中我们却找不到类似的例子来,虽然英国这个古老的君主国没有刻意掩饰舰队的活动在暗中是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的。在两个时期,英国都处在一个防御的地位;但是,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放弃了在敌人港口之外的第一道防线,将它的整个舰队分散到世界各地,试图保住帝国在全世界的所有领地。我们在揭露这种政策的不足之处时,也要承认另一个政策的危险性和难度,就是通过封锁或者战斗缩短战争的进程,这样海军就成了战争局势的核心。这就要求英国政府有一支数量能够和敌人媲美,效率还要高于敌人的海军,将它们分配在有限的作战海区内,这个范围要能够使此海区的几个分舰队之间能够相互救援。在这样部署完兵力后,剩下的就要取决于打击和拦截敌人的分舰队的灵动性和技巧了。通过对敌方舰队的进攻来保护海外的领地和商品贸易,这样便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事目标,自己的敌人是谁。在靠近本国港口的前提下,那些需要修理的舰船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休整,而且还能够减少对海外基地供给物资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海军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不同的分舰队之间会由于相距太远无法及时提供救援,所以,每一支分舰队都要具备和敌人力量相当的兵力。这就意味着每个分舰队都要在其所处的地方占据力量上的优势,因为敌人有可能得到额外的援助,但在己方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防御性战略看起来总有些不切实际。尽管英国在每一处都有着同敌人力量相当的兵力,但是英国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海外战场都不占优势,这就说明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防御性战略是行不通的,而且非常危险。1778年豪在纽约、1779年拜伦在格林纳达、1781年格拉弗斯在切萨匹克外海、1781年胡德在马提尼克、1782年又在圣基特,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与此同时,欧洲的同盟国舰队在数量上却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英国船员的危险不断增加,舰船受到的损害日益严重,那些不适合出航的舰船得以保留,而并没有将它们运送回国,缩小海军的力量,因为在没有穿越大西洋的时候,英国殖民地造船厂严重匮乏,使得这些舰船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上述关于这两种战略的比较性开支,问题不是哪一种在同一时间支出最多,而是哪一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缩短战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