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11/12页)
同盟国的军事政策相比较英国就更加值得诟病了,因为同盟国作为进攻方,它的条件要比防守方有利得多。当同盟国终于克服了难以将各种力量联合起来的阻碍时,我们发现,英国从来没有阻止或危及它们的相互联合,同盟国完全可以选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任何作战方式,依靠自己的优势兵力,发动对英国的进攻。同盟国是怎样利用自己这一巨大优势的呢?它们一边对英国的边缘地带不断蚕食,一边用自己的脑袋去撞直布罗陀这块坚硬的石头,法国做出的最认真的军事决策就是向美国派遣了一支分舰队和一支部队,想让目的地的兵力在数量上增加一倍,其结果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国殖民者发现同殖民地的对抗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从而结束了对自己分散力量的控制,其实这种控制对它的敌人是最有帮助的。而在西印度群岛,大多数是趁英国舰队不在场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小岛被攻占,这种轻易地占领说明,只要能够绕过英国的舰队取得胜利,那么其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尽管法国人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通过攻击英国的海上力量来解决这个难题,可它从未付诸过行动。在佛罗里达,西班牙虽然用一支绝对优势的兵力换取了一场胜利,但这种胜利却是毫无意义的。而在欧洲,英国政府采取的计划使本来在数量上就处于劣势的海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然而,同盟国却从来没有消灭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在最关键的时候,德比舰队的30艘战列舰被同盟国舰队的49艘战列舰围困在托比湾开阔的锚地上,战争委员会对此的决定却是围而不打,仅仅这一点就说明了同盟国海军作战行动的特点。为了进一步阻拦英国海军在欧洲的行动,西班牙固执地将自己的舰队束缚在直布罗陀附近。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就是无论是在直布罗陀海峡还是公海,只有对英国海军的粉碎性打击才是攻克直布罗陀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途径,而在当初就不止一次地让直布罗陀的守军陷入了饥荒中。
在实施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同盟国跟大多数海上联盟一样,在军事行动的意见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从这点看来,西班牙尤为显得自私自利和不讲信用,而法国则比较忠实可靠。为了对付一个共同选择的军事目标,进行两国真正战略上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共同期盼的目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同盟国在管理和准备上存在着不足,尤其是西班牙在管理和战备方面的效率非常差,根本没办法和英国抗衡。不过,虽然管理和战备问题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性,但这些问题和同盟国选择攻击目标,从而达到战争目的所采用的战略计划和方案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于管理和战备问题的调查,不但会毫无意义地拉长这种争论,而且其中纠缠的一些同本书主题无关的细节也会模糊我们最重要的战略问题。
关于战略问题,我们可以简略地认为“不可告人的目的”是这一军事政策的主要错误。这种猜想让同盟国的希望彻底落空,因为它们都一心向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标,采取的军事行动也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前提。把自己最狭隘的目标当成主要目的——或者是致力于能够达成他们的目标而具备的某种优势上,以至于对眼前能够把握住的唯一机会视而不见。因此就战争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一无所得。在我们做出结论之前,有必要再次重申前面的概述,同盟国的目标是为它们所受的伤害进行报复,并结束英国称霸海洋的时代。做出的这种报复对于它们自己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当时的人认为,同盟国不但解放了美国,更加打垮了英国,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它们没有将直市罗陀与牙买加收回,这就意味着英国海军没有遭受到任何的损失,而北方的各个强国都武装中立,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就返回了。随后不久,英国的海军再次崛起,更加飞扬跋扈和专制了。
同英国海军相比,同盟国的准备、管理和作战素质都远远比不上对方,他们所能依靠的唯一优势就是数量上的差距。在同盟国处于攻击地位而英国处于防御地位时,面对英国的海军,同盟国的舰队却采取了防御性的措施,并没有主动进攻。谨慎严肃地运用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逐个击溃对方的小股力量,将两方的数量差距拉得更大,接着摧毁对方的海军组织,并推翻这个海上帝国。而这些都没有在同盟国的战略活动中表现出来,除了沙弗伦唯一的光辉事迹以外,同盟国不是逃避就是仓皇应战,从来没有主动地发起过进攻。只要英国海军能在没有任何打击的前提下在海上耀武扬威,不但法国人的最终目标不会实现,如果因为某一次幸运的机会而让英国人获得一场胜利,那么两方就会恢复到原有力量上的平衡,不这样做是英国政府的错误。但是,如果英国由于某种指挥错误导致它的舰队仍旧不如同盟国的话,那么同盟国没能很好地利用这次机会便更加值得批评了。进攻的一方不能由于防御方拥有许多基地就分散自己的兵力,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