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第3/6页)

有人认为,从水上源藏少将一贯的思想来看,他对于法西斯军国主义有一定的抵制,因此他最后承担责任自杀,却让部下撤离不再死守,带有一种对上司无言的反抗。这也让水上源藏在日本陆军中成为极受争议的人物,很多死硬的右翼分子甚至干脆将水上放到了“反对圣战的国贼”之中。与此相反,水上源藏在突围而出的日军老兵中却得到相当隆重的纪念。因为,在那场战争中,大多数日军部队,碰上的都是以“玉碎”为荣,而不是像他这样,可以放士兵一条生路的指挥官。

密支那的美军在欢庆胜利——实际上,战役后半段他们是旁观者。

不管怎样,水上为缅北日军树立了一个先例。从此,日军的守备部队大多不再选择“玉碎”,而是开始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撤出战斗。

密支那突围战,到底有多少日军溃围而出呢?根据丸山房安大佐的报告,共有约800名日军突围成功。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数字。因为日军如果突围人员有800名,不可能人人成功。探索之下,我们发现了事实的真相:丸山房安所说的是突围前第114联队有1200人,突围后还有约800人。这中间,从名单上看,包括了预先随第18师团从孟拱地区已经退往滇西方向的第114联队留守人员400余人。

如此,试图从密支那突围的日军总数当在800人左右,途中损失半数,只有约400人逃离。在突围战中,除了水上少将以外,第114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山佃实盛中佐,日军缅甸第二野战医院院长荻生军医少佐等均死于乱军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虽然在突围中多次遭到打击,但中国阻击部队却没有及时将日军大举突围的信息转达给远征军指挥机构,因此使密支那日军未能被全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军队如此耳目不灵呢?伊洛瓦底江东岸究竟是哪支部队呢?在日军方面的作战地图上,我们发现有一根从中国边境划过来的箭头,称为“云南军谋略部队”,似乎那里的中国军队是从云南穿插而来的一支部队,而不是从印度打过来的远征军驻印军。如果是这样,他们未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远征军指挥部,也就可以理解了。

密支那战役的空中支援来自美军在印度的基地

然而,如果是这样,从国内西进的远征军与从印度东征的驻印军会合时间,是不是也应该提前计算呢?

可惜,这支部队的存在,尚未在中方史料中找到相关记载,所以,只能留待后人考证了。

密支那战役,开雨季攻势的先河,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攻占了日军在缅北最重要的据点,也宣告了日军在缅北防御体系的崩溃。从此,日军在滇缅战场的抵抗转入苟延残喘的阶段。这一消息传出,整个中印缅战场一片欢腾。

在这次战役中,根据盟军方面统计,中国远征军共有972人阵亡,3284人负伤;美军有272人阵亡,955人负伤,共计伤亡5383人。需要注意的是,此外还有980名美军因病离开前线,而中国军人中,这个数字只有188人。

攻占密支那后,经过空运补充,从印度发起攻势的远征军驻印部队已经扩大到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并配属装甲、炮兵、汽车兵等辅助部队,大多经过实战锻炼,兵强马壮,战斗力渐趋巅峰。

对付这支部队已经令缅北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十分头痛,但,另一个方面中国军队的攻势,又如泰山一样当头压来。

就在密支那激战过程中,驻扎云南的第二期中国远征军(相对于1942年在缅北作战的杜聿明率领的第一期远征军),也开始了滇西大反攻。这一接应驻印军会师缅北的会战,成为中国本土战略反攻开始的号角。1944年4月14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下令部队开始向滇西反攻。

滇缅战场上的美国将军和中国伤员

滇缅战场的特殊景观——美国医生,缅甸护士,中国伤员。

卫立煌等在怒江前线视察

日方资料中的中国远征军(第二期)总司令卫立煌

承担滇西反攻作战任务的,是远征军Y部队。

按照史迪威的计划,将为中国首先建立三支现代化美械装备部队——孙立人、廖耀湘指挥的驻印军远征军称为X部队,在云南的所谓Y部队,以及准备用于广东广西反攻的Z部队(最终因史迪威去职而没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