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明官场乱斗之二:张居正搏杀高拱(第5/12页)

由此,在帝国内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相当难以化解的刚性思维模式:只有采用强硬手段的主张,才能够获得广泛的同情与支持,并被认为是忠诚与正派的;而希望通过互惠互利来缓和紧张局势的想法,哪怕这种想法纯粹是策略性的,都特别容易被指斥为心术不正或者居心叵测,并使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常常面临着凶险的后果。他们时常需要冒的风险,就是被指斥为秦桧的同志。由此,在帝国官场已经形成一种无药可救的历史后遗症,导致众多的官员不愿担负责任,哪怕错失良机。我们在大明帝国的许多高级别论争中,时常能够看到这种情形,用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判断,明显表现出心理变态和智商指数偏低的症状。其最后结果,则是“华夷交困,兵连祸结”。(《明经世文编》卷317,王崇古《确议封贡事宜疏》)

双方的日子过得都很艰难,称得上灾难深重。

这时,事情突然发生了意外的转机。

勇猛剽悍的俺答,在自家内部做了一件蛮不讲理的事情。他的一门亲戚是鄂尔多斯地区的首领,家里准备迎娶一个女子,俺答发现这位女子极为美丽聪颖,便不由分说地抢来做了自己的妻子,这就是后来极有名的三娘子。然后,为了弥补人家的损失,他又把自己孙子准备迎娶的姑娘送给了人家。结果,导致他的孙子前来投降大明帝国。大同总督王崇古不顾人们的反对,接纳了这位满腹委屈和牢骚的小伙子,并建议中央政府善待之,利用好这个机会,改善边境上的局面。

为此,帝国官场大哗,立即分成两派。相当多的人认为,万万不可接纳这个敌人的子孙。更有正义凛然者坚定呼吁,终于有了报仇雪耻的机会,主张按照帝国旧制杀之,或者将其安置于远离草原的海滨之地,或者发配为奴。以此报复并打击俺答的嚣张气焰,至少在心理和士气上获得满足。

高拱与张居正则力排众议,明确支持边境地区那位聪明的地方长官王崇古,他们一致说服隆庆皇帝,并下令严厉处分了几个重要的反对者。然后,授予俺答的孙子指挥使职位,并尽力优待之。

最后,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双方开通边境贸易,互通有无,俺答接受了明帝国“顺义王”的称号。从此,大明帝国多年梦想的和平环境突然降临,并且一直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

据说,那位美丽的三娘子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史家认为,这种和平的局面,“半系娘子”。由此,这位了不起的女性后来被册封为“忠顺夫人”,受到蒙汉两个民族的爱戴。至今,赞美这位夫人的画像、诗词和传奇故事仍在广为流传。

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一个特别现实的好处就是:仅宣府即今日之宣化、大同、山西三镇的军费开支,每年就节省下来六十余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几乎达到了当时帝国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此外,高拱在张居正的协助下,于辽东地区的军事布置上大获成功。在一些地区性骚乱的平息上,在一系列国内事务的安排上,均显示出高水平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比如,贵州报告说,当地的一个土司想造反。高拱在派人去时,明明白白地告诉他:“那个土司肯定不会反。你到之后,一定不要刺激他。”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被他料中。

一时间,在二人的默契配合下,帝国原本晦暗不堪的地平线上,仿佛展现出一派诱人的霞光曙色。

当时,高拱主持了一件事情,特别有意思。其风格与后来张居正的行事几乎一模一样,以至于被人认为此事是张居正操办的。

当时,广西的一个地区长期动荡不安,时抚时反,屡抚屡反,并劫杀朝廷命官,具有了明显的叛乱性质。高拱举荐江西按察使殷正茂为巡抚,就是由主管司法的副省长提升为省长,前去主持剿灭行动。这位殷正茂素有能员之名,却也素有贪婪之名。因此,高拱的提议受到反对。高拱极果断地排除阻力,敦促皇帝下达了任命。后来,此人果然平息了叛乱,证明高拱没错。高拱的说法是:“这家伙贪虽贪,却能成事。”他是从这样几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假如有又清廉又能干的官员,当然最好。不然,宁取能干,不取清廉。否则,派一个清廉但不能干的官员去,花费一百万两银子,事情也平息不下来。那就不如派一个能干的人去,说不定给他一百万两白银,哪怕让他贪了一半,可能他很快就把事情给你办好了。然后,高拱的一个配套措施是,在这个家伙的地盘上,大力表彰清廉的官员,以抑制此人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

从张居正主政之后的情形看,这也是典型的张居正式思维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此二人何以会很长时间彼此欣赏,气味相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