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新安排世界格局(第2/5页)

4月20日,复活节那天,希特勒从最关心他的一些人那里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那天是他35岁生日。4月21日,他在兰茨贝格监狱一天之内收到的大量美好祝愿达到了顶峰。据黑姆里希披露,周末寄给他的邮件装了“好几个洗衣篮”,用了好几天时间才接受完监狱检查。他的房间里“堆满了鲜花,好像温室一样”。希特勒站在绿色植物中间,接受了来自克里贝尔和韦伯的生日问候。5

在慕尼黑,3000名铁杆支持者聚集在市民啤酒馆里,庆祝希特勒的生日。那家啤酒馆正是希特勒领导的损失惨重的暴动发源地。希特勒追随者的中坚力量仍然保持强势姿态。希特勒没用多长时间就确定了今后发展方向。他在法庭审判上的出色表现以及信徒们给予的支持,使他确信他应该继续履行拯救德国的使命。他要继续宣传他的思想宗旨。然而由于他无法登上宫廷啤酒馆或者克朗马戏院的讲台,所以他需要通过手中的笔,而不是声音,来接触广大民众。他一直是更多地通过写作而非言谈展开斗争(他同副检察官第一次见面时说得也不多)。他最近经历了一生中耗时最长的写作磨炼,写成了60多页的辩白备忘录,指导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那次经历使他增强了信心。

首先,希特勒要复仇。他要揭露那几个折磨他的人——卡尔、洛索和塞瑟尔的谎言和欺骗行为。这几个人在审判中漏过了他撒下的大网,溜出了慕尼黑市。他想揭露“十一月罪犯”的背信弃义行为(他将参与创立、管理魏玛共和国的人统统称“十一月罪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算总账。

现在既然已经引起民众关注,希特勒便准备向整个德国宣讲他的思想观点。他在陆军学校里发表的“山顶训诫”仅仅是开场序曲,引出了后来长达782页的鸿篇大论,从中阐述了他的信念、他的行动目标以及他的行动方略。他在那部论著中提出了他的世界观以及他要创造德国未来的“路线图”(如后人所说)。那部论著后来取名为《我的奋斗》。6

不过上述书名毕竟是后来的事情。在回到兰茨贝格监狱初期的那些时间里,希特勒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写文章。右翼出版商尤利乌斯·勒曼邀请希特勒为他的杂志《人民观察报》撰写一篇文章。这是德国宣扬种族思想的著名月刊。7勒曼也是图书出版商,为一些著名的种族主义作家出版过著作,比如休斯敦·斯图亚特·张伯伦、汉斯·F.K.龚特尔、保罗·德拉加德和亚瑟·德·戈比诺等人。这位出版商在政治上明显支持希特勒。发生暴动期间,他同意把位于慕尼黑郊区的别墅用作关押人质的场所。勒曼要求发表在《人民观察家报》杂志的文章不是重述法庭审判之作,更不是评论孰是孰非之作,而是同1923年11月8日暴动有关的阐述了希特勒政治观点的文章。

1924年4月当期《人民观察家报》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何11月8日暴动不可避免?》(Why Did November8th Have to Happen?)。8这篇常常受到忽视的文章中所包含的许多段落和概念后来又出现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文章公开表述了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梦想,以及完全以种族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虽然希特勒为《人民观察家报》撰写过多篇社论文章,但是他为勒曼的杂志撰写的那篇文章(单词总数为5000)非常详尽地总结了他的思想,尤其是对外政策方面的思想。如今阅读那篇文章就等于是预览第三帝国的思想风貌。

在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中,向来好预言大灾大难的希特勒以其恢宏的视角提出了他的观点,使人不禁想起存在主义式的论题:德国的存在与虚无。希特勒下了极高赌注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启动了一个过程(仍然没有结束),由此将决定“德意志民族未来数百年,也许是永久的继续存在。德国的敌人一心要消灭德国。他们的战斗口号不是‘胜利!’,而是‘彻底消灭,片甲不留!’”希特勒这样写道。

希特勒声称国家政府的最高目标绝不是“为保和平而保和平,而是保护人民,并壮大人民力量”。希特勒突出强调了其政治哲学的中心论点:本国人民、本国大众的社会地位就是一切,应该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手段增强其实力。在希特勒看来,种族是民族概念的核心。他不仅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种族,而且作为完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也是一个种族。希特勒写道,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支柱”,即它的“种族与文化”受到了威胁,必须通过“殊死战斗”来加以保卫。马克思主义是“死敌”,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产物。

除了强调“民族与种族”(后来这成为《我的奋斗》一书中重要一章的标题),希特勒还念念不忘德国的国际盟友这一问题。他在文章中概述了1939年后针对东欧和俄罗斯的征服政策的主要内容。在希特勒看来,战争已经来临。那就是各国之间自然的关系状态。这是个谁反对谁的问题。因此,希特勒必须把盟友问题搞清楚。他认为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宿敌”,一心想要把德国分割成许多弱小的小国和地区(在俾斯麦于1870年实现统一以前,德国由300个独立的小国、自治区和公国组成)。因此,德国必须选择俄罗斯或者英国作为盟友。选择本身具有宏观经济意义。德国需要的是“海上实力和国际贸易”,还是“具有较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陆地实力?如果需要的是前者,德国就该同俄罗斯结为盟友,共同对付英国这个殖民大国。如果德国需要的是后者——放弃海外野心,向东方进行“陆地扩张”,那么德国就应该同英国结为盟友,共同对付俄罗斯。虽然希特勒以前经常谈到德国需要开拓疆土,却使选择盟友的问题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