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1/18页)
老将陈化成眼看大好局面终因为将不能兵而功亏一篑,禁不住老泪纵横,在他看来自己本可以扭转战局,只是现实让他有一种无力回天之感。
眼看战事已经无法扭转,陈化成将提督之印授予身边的千总官,命他送往松江府,自己则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于是八十余名士兵,挥舞着大刀竭尽全力向英军冲去。陈化成虽已负伤,但仍左手擎旗督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体力不支声音渐微。
“尔毋畏,尔施枪炮。”
这是陈化成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八日(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阵亡于吴淞宝山西炮台,终年六十六岁!
陈化成阵亡后,其遗体被武进士刘国藏于芦苇之中,战争结束后收殓于嘉定城中,当时城中百姓纷纷奔走哭送祭奠。而这位抵抗英军的老将军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他们说:“不畏江南百万兵,只怕吴淞陈化成。”
宝山东、西炮台全部失陷,吴淞口等于失去了重要防守屏障。道光皇帝得知消息后,急忙派遣参赞大臣赶赴江苏,同时命令耆英、伊里布奔赴上海,并加封刘允孝为江南提督,让这些人重整吴淞地区的军心,不要妄传宝山失守的消息,以免涣散军心。
另外,道光皇帝还命令,将储藏在上海城内的军械器具等尽快转移,并一再谕令各地,不可与英军在海上交锋,如果迫不得已必须交战,也要将其引诱到岸上再设法歼灭。
看得出来宝山一战后,道光皇帝已经将内心所隐藏的求和意向间接地表露出来。然而纵使道光有意停战,也派人前去稳定军心,吴淞地区的实际糟糕情况却远远超出了这位皇帝的想象。
宝山战败后,上海地区闻讯大震,地方官自苏淞太道以下,相继弃城出逃,当地富户也大量逃亡,城内官员只剩下知县刘太斗、典史杨庆恩等人。之后的五月十一日(6月19日),英军由吴淞南下,另以九艘舰船顺黄浦江而上,从水陆两个方向进犯上海。登陆英军由新闸门直趋北门,知县刘光斗被迫逃离,而典史杨庆恩则自杀殉国。
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上海,随后就开始在城内四处劫掠。曹晟在《十三日备尝记》中,记录了亲身经历的英军抢劫的情况:
十二日(6月20日)……有数洋人持械破门,入室倾箱倒篓,凡一切银钱首饰,细而软者,虽微必攫,迨抄掠毕,以刃加予颈,索蓄藏……
洋人……捉民当差。凡运炮位火药及动用等物,一切抬杠劳务,悉驱百姓,无分僧道绅富,偶为所得,竟日夜不能脱,且有羁于船而不还者。
事实上,英军当时的野蛮行为,就连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军队不断地为所欲为,掠夺城市住宅,征召船夫劳力,酒后侮辱当地妇女,把住户抢掠一空,然后以火焚烧,很多城市居民逃亡外乡,使守军在城里,无法弄到给养。
上海作为江南重镇,它的失陷意味着英军可以沿着运河一路北上,直逼北京朝廷。英军虽然在上海大肆劫掠,但并没有因为占据如此重镇而心满意足,他们始终记得对华动武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占领这片古老的土地,而是要让大清帝国接受自己的全部要求。现在已经占据了可以直通北京朝廷的重镇,他们当然懂得如何利用这个便利条件,继续向清廷施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镇江之战就此开打。
6. 镇江血战
道光皇帝对江苏一带的防务早已关注,在战争连连失利的情况下,尤其是英军占领上海后,他对被称为漕粮通道要害的京口防务更为关注。当时京口重镇镇江城的防务是道光皇帝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镇江的防御力量,道光皇帝同意将四百名青州兵移驻镇江城内。
不过,道光皇帝同时也叮嘱京口官员,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从他省调运的兵员上,要就本地的守军情况加强防备英军,要激励本地民众共同防御,并在江河扼要处设防阻敌。同时谕令牛鉴,让其在沿江一带处处设防,并让奕经调拨六千士兵前往江苏进行堵防。
英军既然已经占领上海,又可以通过水路直抵京师,所以可以利用这个便利条件,来恫吓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他们也确实吓住了清政府高层的一些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妥协之风开始抬头。例如耆英就命令常熟、通州、江阴等地的州县官员为英军送去牛羊加以安抚,牛鉴也让沿江各州县,禁止对英军开炮。
清政府的官员们对英开始妥协,但沿江民众则丝毫不妥协,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反抗英军,使得英军进展比较缓慢。加上不熟悉航道,直到七月中旬,英军舰船才抵达镇江辖区的江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