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4/25页)
值得一提的是,奕山与英国人签订的这个协议,是比后来的《南京条约》更早的对外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对外不平等条约,称为《广州和约》。而《南京条约》,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义律利用清军的溃败,以及奕山的昏庸无能,狠狠地敲了大清帝国一笔竹杠,而被敲的一方,得到的仅仅是英军退出虎门这个结果。殊不知那里本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如果不答应,任何国家的人都无权踏入。
然而在那个特殊时代,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论,同样地,谬论也可以瞬间转化成真理,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论,完全在于统治者的思考角度以及认知水平。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奕山接下来面对皇帝陛下的表现堪称“经典至极”。
答应了英国人提出的不平等条约,如何向皇帝陛下汇报,这是个问题。
奕山十分清楚,自己虽然避免了战事进一步扩大,但签订的《广州和约》,算是一纸屈辱的卖国和约,如果实事求是地向皇帝陛下汇报,自己的脑袋未必能保得住,因此汇报一事必须体现出高超的技巧。
自古以来向领导汇报工作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果抛开奕山在广州这场战事中的糟糕表现不谈,单说他汇报工作的技巧,可以说是大师级别的。
首先,奕山说英军撤出虎门,是以自己为首的清军官兵奋勇杀敌的结果。对于详细的战争过程,奕山充分利用道光皇帝迷信的心理,说英军发动进攻时,观音神像忽然显现,致使英军不敢进攻。英军正在发愣之际,霎时间大雨倾盆,使英军的火炮武器失去了作用。而对于《广州和约》,他说,英军战败后,首领义律向自己保证今后不再售卖鸦片,而且跪地请求允许通商。自己为了显示天朝和皇帝陛下的宽宏大量,特意赏赐了英国人六百万元,不过广州实在是一座可以继续开发的城市,希望皇帝陛下准许通商。
奕山的上奏简直可以用“骗”字来形容,然而这种方式的汇报,却让皇帝陛下满足了虚荣心。在道光皇帝看来,奕山成功阻止了英军前进的步伐,堪称大功一件。为了显示皇恩浩荡,道光皇帝特意下旨,体谅奕山在广州前线遇到的困难,特准许广州通商。
按说这件事情在皇帝陛下和奕山的完美配合下,广州的战后烂摊子以及签订的不平等的《广州和约》,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存在理由,然而朝廷当中偏偏就有人将奕山的谎言揭穿了。时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上疏揭发,道光皇帝下令调查此事,结果属实。之后道光下令将奕山关进宗人府,斩监候。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没过多久,奕山居然被重新起用。或许其皇族的身份,让他这个既得利益者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广州和约》签订后,中英之间暂时处于休战状态,英国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清政府也同样成功避免了战事进一步扩大。虽然方式很是不体面,但对于那些坐享太平生活的官僚来讲,只要不打仗就是最好的结果。
然而《广州和约》在广州下层民众中间却掀起了一场波澜,以致很多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抵抗英军的入侵,同时,这也是对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一种变相抗议。于是我们后世经常提到的来自广州民众的抗英运动—三元里抗英斗争,就这样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10. 三元里抗英
今日我们说起三元里抗英事迹,似乎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征兆的,民众们出于对英国侵略者的愤恨,而突发的一场暴力事件。然而通过广州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英军在广州当地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说,三元里抗英是民众们忍无可忍,以及具有先兆性的下层民众的反抗行为。
据《广州府志》记载,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1841年3月13日),英国人登陆沙涌头村,强行进入当地百姓家中大肆抢劫,村中人奋起反抗,导致雷光成等十八名村民死亡。半个多月后的四月四日(5月24日),英军又在西村、黄圣塘、瑶台乡强征百姓运送武器到炮台,并大肆掠夺百姓们的东西,甚至将弥勒寺、环翠庵、双山寺、地藏禅林、流花桥等周围地带的坟墓挖了个底朝天。
应该说上述两个事件,是三元里抗英运动的导火索。当时英军的残暴行为激起了当地民众极大的愤慨,百姓们自发地揭竿而起进行自卫,号称义勇。
随着义勇规模的迅速扩张,当地的团练、秘密会党、农民以及手工工人等加入了进来,成为当地除了官军之外,一股很有潜力抵抗英军的地方武装势力。早在林则徐任职时,就曾设想将义勇作为抗英斗争的一支依靠力量,而到琦善主持广东军务时,下令解散团练、义勇等武装组织,但英国的残暴行为严重侵害了当地百姓们的利益,他们反抗英军暴行的决心和信心,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