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2/25页)
然而,琦善本就错误地制定了对英策略,再加上多次错失了扭转战局以证明自己的机会,使得朝廷内终于有人将弹劾他的奏章送到了道光皇帝面前。犹如先前他弹劾林则徐一样,琦善最终也没能逃过革职治罪。道光皇帝下令立即将其押解进京,家产查抄入官。
琦善被革职治罪,宣告了他与义律谈判的终结,同时也让清政府彻底断了对英求和的念想。未来在皇帝陛下的影响下,大清帝国的高层们没有人再敢言和,唯有与英国人血战到底,方能显示出对大清国以及皇帝陛下的忠心耿耿。
9. 广州之战
自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后,朝廷内便没有人再敢对英国人言和。琦善被治罪后,群臣更是看着皇帝陛下的脸色,每个人各司其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几日御前大臣奕山的心情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道光皇帝在将琦善治罪的同时,任命他为靖逆将军,要求他即刻奔赴广东全面主持当地军务。虽然皇帝陛下先后从湖北、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地为奕山增添了一万五千兵力,但现实确实过于残酷—他即将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烂摊子。
作为康熙皇帝第十四子恂郡王允禵的四世孙,奕山是个不折不扣的皇亲贵族、无能子弟。或许道光皇帝知道自己的这个族侄不能担当大任,因此为他配备了两个参赞大臣,一个是户部尚书隆文,另一个是湖南提督杨芳。
之所以说奕山这几日心情很糟糕,是因为这几日在前往广东的路上,奕山一路游山玩水,沿途大力搜刮府县,以致很多官员怨声载道。可是就在奕山兴致正高时,道光皇帝急旨催促他不要在路上耽搁时间,要尽快赶到广东,全面接手当地军务。皇帝陛下的命令奕山当然不敢违抗,于是只得停止游玩,继续上路。
可是就在奕山、隆文等人刚刚进入广东到达南雄州时,便接到了来自韶州的加急文告,说皇帝陛下命令各省调往广东的人马由于战具尚未准备完毕,暂时停留在韶州。
在奕山看来,既然各省人马暂时来不了,自己还不如继续游山玩水。现在已经进了广东,奕山决定自己也暂时停止前进,尽量晚些时候到广州,说不定过一阵子,那里的战事就平息了。
怀揣着这种侥幸心理,奕山停留了十多日,然而最终也没能等来因战事平息,皇帝陛下取消让他前往广州的诏令,于是只得带着人马继续前行。
三月二十三日(4月14日),奕山等人终于抵达广州。此时各省调来广东的兵力已经将近八千人。可是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奕山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作战部署,更谈不上有什么高明的作战方案,这个无能的宗亲子弟,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询问杨芳以及虽然被革职、但依然身在广东的林则徐该怎么办。
杨芳认为,英军已经越过虎门但还没有到达广州,由于省城外民居商铺很多,因此无法布防,只有在东南方的猎德和西南方的大黄滘可以设防,应该立即下桩沉船堵塞河道,以重兵防守,岸上堆沙垒为城堡,才可作为省城外围的屏障,阻止英军运载粮草军械。然后准备木筏,等到风潮一到,就可以实施火攻计划。而目前,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宜静不宜动,不能轻易与火炮猛烈的英军交战。
而林则徐提出的御敌措施更有针对性。第一,堵塞水道要口,设法诱敌出猎德、大黄滘外,否则凭借清军的火炮能力,只能坐以待毙;第二,要查明洋面上有多少船只,以备使用;第三,各处炮位要验明演试,同时应该能够应对调拨使用的需要;第四,整顿水师、火船选派应用;第五,抓紧筹办外海使用的战船;第六,刺探英军情报,做到知己知彼。
应该说,以上是杨芳和林则徐针对清军当时战备不利的现状,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然而昏庸无能的皇室子弟奕山,并无对英作战的决心。从这一点上来讲,奕山甚至还不如对英求和的琦善。琦善求和只是一种在敌强我弱现状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奕山根本没有应对危局的意愿,他的想法甚至偏向了另一个极端。
“粤民皆汉奸,粤民皆贼党,防民甚于防寇”,当杨芳和林则徐说出各自的建议后,奕山却以如此极端的理由,拒绝采纳二人的建议。
奕山一定想不到,他的这种极端主张,致使集中在广州的清军变得混乱不堪。例如军官住在城内,很久不到军营中去,造成了“兵不见将,将不见兵”“将与将不和,兵与兵不睦”的涣散状态。
相反的是,英军此时的军事力量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增援部队已经顺利抵达广州海面,原计划在定海的军队也聚集过来,此时英军共有战船五十艘,已经全部驶入虎门,随时准备进攻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