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5/25页)
四月七日(5月27日),清政府宣布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第二天,英军士兵在佛山抢掠当地百姓的渡船,然后又到北门外的三元里大肆劫掠,不仅霸占民房,而且闯入东华里韦绍光的家中,轮奸了一名妇人。
当时三元里的义勇们闻听韦绍光家中的呼救声,立即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手中握着锄头、木棍等武器,对英军士兵进行攻击,当场打死英军士兵十余名,并活捉了十二名。
三元里百姓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很长时间以来压抑在心中的怒火终于随着英军的暴行而彻底喷发。
为了防止英军进行报复,三元里各乡的义勇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先发制人,对英军采取主动进攻之策。
四月十日(5月30日)清晨,约五千名三元里义勇向四方炮台前进,试图进攻英军。英军将领沃乌尔得知义勇们的动向,立即集合部队,除留守一千名士兵外,其他人携带火炮、火箭从炮台冲了出来。鉴于英军火炮凶猛,义勇暂时避其锋芒,主动撤出山岗,等英军停止追击后,义勇们又返回来,如此反复了将近四次,一直到上午十时左右,终于引诱英军离开了炮台。当时各地的义勇得到三元里义勇要围攻英军的消息后,纷纷赶来,最终多达两万人。义勇们集合在“平英团”的大旗下,共同准备对英军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
随着义勇们越聚越多,旌旗蔽日,英军吓得想要逃回四方炮台,结果绝大部分被义勇们截住。下午四时,忽然乌云漫天,大雨将至,义勇们突然开始向英军猛扑,致使一部分英军被迫进入裳夏乡。为了摆脱困境,英军利用火枪开始展开反击,而义勇们早有准备,英军火枪威力十足,他们继续采取避其锋芒之策,做到退而不散。
不久,大雨倾盆而下,义勇们趁着雷电交加之势,对英军实施突袭,双方在大雨中短兵相接,开始了一场殊死搏杀。
义勇们人数占优,且下着大雨,英军即使火枪在手,在山间如此狭窄的地方也很难发挥优势。七时,天色已经全黑,大雨使得山间土地成为一片汪洋,沃乌尔无奈之下只得带领士兵退守在一片瓜圃豆篱之下,忍饥挨饿地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天明之时,义勇们开始大范围搜捕英军。经过一夜的又饿又冻,英军战斗力骤减,虽然极力想要逃跑,但由于被义勇们层层包围,最终几乎全军覆没。清方最终的统计数字说,英军伤亡二百人,可是英国人的统计说只死了一名士兵,有现代学者说英军损失了六名士兵。其实无论伤亡的数字是多少,最重要的是三元里义勇抗英斗争本身。
事件发生后,义律很快得到消息,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只得向广州知府施压,希望清政府能够遵守《广州和约》的条款,保证英国人的在华利益。
奕山得到消息后,担心英国人会再开战端,于是立即指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带领士兵,制止义勇们的抗英行动。余保纯到了三元里,又是作揖又是鞠躬又是恐吓,软硬兼施,最终英军在清军的保护下安全撤回了四方炮台。为了避免再次遭到义勇们的攻击,义律下令英军暂时撤至珠江口外。《广州和约》的签订,义律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在义律看来,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达到了通商以及勒索清政府的目的,因此可以暂时停止战事。当然,按照和约规定,也需要停止。
然而,让义律想不到的是,英国政府对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满意,原因在于他勒索清政府的东西,实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