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1/25页)

关天培见败局已定,急忙呼唤亲信孙立,让他携带官防印信从小道迅速离开炮台,前往省城去搬救兵。孙立不忍心在战况如此危机之时离开主帅,便死死地拉住关天培坚决不肯离去。

“你小子再不走,我一刀宰了你!现在不是讲情感的时候,赶紧去省城,如果晚了,整个虎门就都让红毛鬼占了!”关天培拔刀怒向孙立说道。

“可是主帅……”

“快走!听到没有?”关天培已经将刀顶在了孙立的脖子上。

孙立无奈之下含泪转身,然而他刚刚离开炮台,便听到身后一声巨响……

“将军!”孙立不禁号啕大哭,可是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关天培赋予的更重要的使命,于是强忍悲痛匆匆向省城跑去。

关天培战死后,靖远炮台迅速陷落,驻守炮台的四百余名官兵全部阵亡,随后威远、镇远以及天后宫等各炮台也相继陷落。这些炮台上的三百余门大炮,和林则徐先前所购置的二十门西洋大炮一起,全部被英军缴获。

孙立将官防印信送交省城后立即返回炮台,寻找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在一处缝隙中找到了关天培的尸体,旁边是只剩下一半尸身的副将麦定章。

“一定要将两位将军的尸体带回去,决不能让他们暴尸在这里!”

关天培在战前曾经密封了一个匣子寄回淮北老家,并关照家里人不要开启。后来家人得知关天培为国捐躯的消息后,将匣子打开,发现里边放着几颗掉落的牙齿和几件破旧的衣服。当时没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林则徐得知此事,才破解了这个谜—其意为守卫疆土有死无二,故寄齿与衣,以绝生还之望!

据史料记载,关天培丧至之日,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道旁,观者无不痛哭流涕。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这是林则徐写给关天培的挽联。

对于林则徐来讲,自己虽然被革职治罪,心中郁闷不已,但与战死疆场的关天培相比,处境已经好得太多了。关天培在广东驻防六年,可谓兢兢业业,而且做得有模有样。可是由于琦善一意孤行地向英国人乞和,使得东南长城顷刻为之崩溃,怎能不让林则徐悲愤万分!

然而悲愤毫无作用,关天培的死并没能阻止英国人继续前行的脚步,二月七日(2月27日),英军七艘战舰逼近乌涌,又一场血战一触即发。值得一提的是,乌涌前方六十里就是广州城。

当时驻守广州的是湖南提督祥福。

祥福是由军队基层逐步升迁到提督位置的,历任绥远、宁夏等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底,他奉命率领湖南本地的九百名士兵奔赴广东抗英前线,于次年二月二日(2月22日)抵达广州。在他还没有了解当地战况的情况下,便被琦善派往乌涌,与当地的七百名士兵共同驻守在那里。

应该说祥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将领,他到达乌涌后,发现当地并没有认真设防,于是连夜召集大量民夫构筑防御工事。遗憾的是工事尚未完成,英军就打了过来。

英军到来后,并没有立即强攻,他们知道这里离广州已经很近,清军很有可能在这里布下重兵。因此,他们决定先发射火炮试探岸上守军的虚实。当时乌涌仅在东南地带一角拥有一座旧炮,由于年久失修根本不能用于实战,因此面对英军的火炮试探,祥福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给英国人造成一种防守空虚的假象。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确上了当,他们见清军没有任何反应,认为此处可能没有设防,因此立即兴奋地换乘小船登岸。结果接近炮台时,事先伏于两侧沟中的清军士兵纷纷杀出,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在伤亡大量士兵后,英军决定退回舰船,继续用他们先进的西洋大炮对付清军。

如果说近身的肉搏战还尚有胜算的话,那么面对炮火轰击,清军则毫无还手之力。而且由于防御工事简陋,防御墙顷刻间被炮火轰塌,守卫炮台的广东当地士兵顿时乱作一团,尽皆四散逃命。祥福带来的湖南兵看到此情此景,也开始斗志涣散,这就使得炮台阵地发生混乱,顷刻间所有士兵全都溃退到河边。可是河上的木桥却被主管小粮台的候补知县瑞宝在抢先逃过河后撤去,溃败的士兵们只得纷纷跳入河内。由于河道狭窄而人数众多,进而发生了后至者踏着河中人的肩头而过的现象,士兵们互相践踏逃命,祥福也被踩死在水中,乌涌炮台最终陷落。

乌涌炮台陷落后,琦善更加束手无策。英军二月九日(3月1日)又攻占了琦善临时增加的潖州炮台,琦善急令广州知府余纯保赶赴广州向义律求和,盘算着先同意义律提出的条件,暂时延缓英国人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