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9/25页)

大角炮台之所以这么快就被英军占领,与琦善的撤销防务有直接关系。然而即使这样,与之处境相同的沙角炮台抵抗英军的进攻依旧顽强。

张青麟死后,英军涌入炮台大门,与驻守的清军展开混战。最终清军寡不敌众,英军成功占领炮台西侧,并从两个方向迅速向陈连升驻守的炮台东侧进攻,致使陈连升腹背受敌。

英军在强攻炮台的同时,为了切断沙角炮台的清军与其他炮台的海上联系和退路,又派兵绕至三门口,放火烧毁了广东水师的船只,因此陈连升在沙角炮台已经算是孤军。

即使成为孤军,刚毅的陈连升也没有退缩,他率领六百名官兵同五倍以上的英军作战。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三时,守台清军已经是弹尽粮绝,而且伤亡人数持续攀升,陈连升看到一具又一具尸体横陈在面前,犹豫再三之后,决定让其子陈鹏举携带印信等物离开炮台,可是陈鹏举却决心和父亲坚守到底,与炮台共存亡。

战斗依然在继续,英军凭借火炮的掩护,源源不断地涌进炮台,而且占据了有利地形,意图掐断陈连升父子的退路。而陈连升则临危不惧,指挥剩下为数不多的守军与英军展开白刃战。一颗炮弹突然打过来,陈连升不幸中炮身亡,其子陈鹏举接过父亲的指挥大旗,继续率众与敌拼杀,最终力竭身亡。据说陈连升父子阵亡后,愤恨的英军士兵几乎将这对父子的尸体砍成肉酱,场面极其血腥惨烈。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却依然慷慨而行,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钝、不自量力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大角、沙角炮台之战,是义律利用谈判之时、琦善撤防无备的情况下,发动的突然袭击。这是英国人为了增强在谈判桌上的底气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事—如果清政府继续讨价还价,他们可以利用沙角、大角炮台为依托,继续向腹地进攻。

大角和沙角炮台的陷落,使得英军打开了进攻虎门的门户。道光皇帝得到奏报后,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容忍英夷在天朝的土地上任意撒野,因此在给琦善的谕旨中明确指出,必须对英国人进行大力剿除。

然而这封谕旨也只能突显皇帝陛下个人的决心,目前的局势下,对广东前方的事务起不到任何作用。本就主张绥靖政策的琦善,看到英国人已经亮出了獠牙,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加紧议和的方法,未来的局势只能是越来越糟,因此道光皇帝的剿除英夷的谕旨,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在攻陷大角和沙角之后,英国人的大炮虽然惊醒了道光皇帝,也吓住了琦善,但不能否认的是,大清帝国的高层们依旧没有真正了解义律的真正企图,所玩弄手段的目的何在。例如在英军进攻大角炮台的两天后,琦善还照会义律,幼稚地问对方为什么不宣而战。义律在回文中毫不掩饰地讲明,侵占炮台是为了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同意他们提出的条件,如果不答应就会继续用兵。然而琦善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耀武扬威的本性展露而已。

搞不清对手的战略意图,甚至像鸵鸟一样将脑袋埋在沙土里,甘愿自欺欺人,这对于大清帝国来讲,是最致命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未来广东的局势,注定向着不利于大清帝国的方向急速发展而去。

对于义律而言,现在他可以底气十足地谋划接下来的步骤。在他看来,琦善或许学问不小,然而处理洋务问题俨然小学生水平,甚至没有林则徐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这样的对手堪称昏庸与愚蠢,因此在武力逼迫之后,义律决定采取更加蛮横的方法。当然,这一次除了动武之外,还有外交欺骗。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41年1月16日),义律在给琦善的照会文件中直接提出,如果清政府答应以香港岛为英军寄居之所,英国政府就将定海、沙角等地归还清政府,并提出写成条约,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可是还没等琦善回复,义律就单方面发表公告,谎称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签订了初步协定,即所谓的“穿鼻协定”,而后又强行占领香港岛。义律的这“三板斧”行为,顿时让琦善慌了手脚。琦善当即向义律严正声明,所谓通商和寄居香港两件事,必须得到皇帝陛下的批准后方能答应,英方这种行为,是没有诚信的。

事实上,琦善的慌乱并不是因为英国人的三板斧。广东天高皇帝远,与京城之间的沟通联络需要很久的时间,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传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陛下那里时,难免被歪曲,更何况京城里还有那些并不省事的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