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8/25页)
通过先前多次和英国人拉抽屉式的较量,结合琦善“军情迫切”的奏折来看,道光皇帝似乎明白了,英国人此番前来并不只是要扩大通商那么简单。因此他谕令沿海各省将军督抚,要大力加强防务,加紧操练兵丁,以期有备无患。
英人肆求无厌,难以理喻,匪特地方不能给与尺寸贸易,即烟价亦不可允给分毫,今绝其冀幸,必生觊觎。
看这道谕旨,道光皇帝对英国人的情绪可谓是一次大爆发。皇帝陛下对英国蛮夷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接下来便是做好开战的准备。然而身在广东前线的琦善做好应战准备了吗?
答案是:没有!
琦善与英国人谈判,从来不与广东的地方官进行商议,凡事都是自己独断专行。当然谈判这件事,琦善这么做倒还说得过去,毕竟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然而对于防务问题,琦善也是独断专行,这显然就是不自量力了。他甚至将道光皇帝的谕旨也压了下来,不让其他官员知道。例如广东巡抚怡良和广州将军阿精阿,直到转年三月才知道皇帝谕令琦善要加强广东防务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对待英国人的态度,道光皇帝和琦善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前,大清帝国在对英事务中,犹如一盘散沙。皇帝的指令得不到认真贯彻,包括琦善在内的诸多大臣,谁也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因此对外事务只能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反观英国人,从本国政府决定对华采取武力措施之后,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英国人可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
这一点从义律接下来使用的手段便可以看出来。
8. 义律的以和掩战
对于道光皇帝加强广东防务的谕令,琦善并未认真执行。但是英国人从琦善妥协的态度中,似乎揣摩出了大清帝国的高层们思想并不统一,因此以义律为代表的英国将领们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为了尽快达到本次谈判的目的,除了在谈判桌上与琦善唇枪舌剑之外,还要在战场上教训一下大清帝国。
英国人的第一个目标是虎门。之所以要将这里作为首要攻击目标,除了先前英国人在这里进行了无数次的侦察和了解之外,还因为虎门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英国人是在虎门跌倒的,就要在虎门重新站起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清晨,没有任何征兆,英国人突然派兵对虎门要塞区的沙角、大角炮台发动攻击。
一千五百名英军在伯麦的带领下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大角炮台,一路进攻沙角炮台。除了纯种的英国士兵之外,另有临时召集的游民两千多人,因此进攻人数多达三千余人。英军从穿鼻湾迅速登岸,用竹梯从后山偷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大角炮台。
守卫大角炮台的清军将领是千总黎志安,这位性格刚毅的将军,看到英国人攻上来后,脱下自己的官服,不顾严寒赤裸着上身,挥舞着战刀指挥士兵抵抗英军的进攻。
英军的炮火十分猛烈,战斗中炮台前方的防护墙有很多处被英军炮火轰塌,炮台附近的火药库也中炮起火,殃及清军营房十余间。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从轰塌的护墙缺口处冲入炮台,黎志安虽然身上多处受伤,但为了不使炮台被敌军利用,在炮台即将陷落之际,黎忍痛督领士兵将炮台上尚未受到损坏的十四门大炮全部推入海内,然后带领士兵冲出重围。大角炮台后被英军占领。
大角炮台位于虎门口东侧的大角山上,而沙角炮台则位于西侧的沙角山上。大角炮台的陷落,使得与之对应的沙角炮台成为一座孤悬的堡垒。英军从穿鼻湾登陆后,在进攻大角炮台的同时,另一部分绕至沙角炮台侧后方,占据制高点安放大炮,对沙角炮台进行猛烈的俯射。
当时驻守炮台西侧的惠州兵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守炮台大门,尽全力阻止英军的进攻。不过英国人早已做足了准备,他们让那些游民诈称陈连升将军来了,骗得守军将领张青麟开启了炮台大门。门刚开启,张青麟便被英军士兵一枪打死。
英国人之所以要说出陈连升的名字,是因为他在当地军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陈连升,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因累计诸多战功,进封城营参将,在鸦片战争的三场前哨战中因作战英勇,晋升为三江协调副将,调守沙角炮台。当时陈连升自带家乡湖北的三江兵驻守炮台东侧,惠州当地兵驻守炮台西侧。琦善到达广东后,主张妥协政策,所以撤除了防务,使大角、沙角炮台的防御能力大大下降。道光皇帝下达加强防务的谕旨后,陈连升率领六百名士兵加强了两座炮台的防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