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雅量从容(第5/11页)

宰相王导也特别器重谢安,名士相推,谢安必须火了。

及至青年,众家名族都想以谢安为婿,但最终谢安选了东晋第一狂士刘惔的妹妹。

有几个人能进入刘惔的视野?但他最后将妹妹嫁给谢安,这从另一个角度足以说明谢安之优秀。

谢安虽然青年时代就已经名扬海内,然无意仕途,隐居在山水奇美的会稽的东山。

作为京城建康后花园的会稽,是东晋士人真正的文化和精神中心。即使在朝为官的,很多人在会稽也建有自己的休假别墅。

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东汉以来,如果你想走仕途的话,最好先去隐居。慢慢地,朝廷就会求着你出来做官了。当然,并不是说谢安隐居是为了以后的仕途,但他长期隐居却是事实。

四十岁之前,谢安隐于会稽东山,与许询、孙绰、王羲之、支遁等人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

当然,并不是说谢安就一直待在会稽,他还是经常回京城建康。

东晋自成帝咸康年间到穆帝永和年间,王朝闲暇,清谈更盛。王羲之对清谈不感兴趣,所以谢安每次都是和许询、支遁结伴去京城建康的。

这期间,朝廷屡次召其为官,均被拒绝。见此情况,刘惔便说:“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

扬州刺史庾冰以谢安有重名,必欲招之,多次逼迫,谢安不得已,到扬州走了一遭。

一个多月后,谢安就又告归了。随即,再次被朝廷任命,但仍旧无意。不久后,吏部尚书范汪又一次推举,谢安又以书拒绝。这一次,朝廷急了,以谢安历年征召不至,而下令终身禁锢其仕途。

谢安闻之大笑,仍高卧东山,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

隐居于会稽的东晋士人,在寄情于山水、享受林泉高致的同时,也不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士人,也是“会稽精神”的真谛所在。

谢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风格奢华,在东山隐居时,不仅别墅华美,而且还蓄了很多歌妓。

到这个时候,谢安已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而且朝廷也发誓不再起用他。但时为宰相的会稽王司马昱有自己的看法:“谢安石既能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再若召之,将必至。”

狂狷、率性、旷达当然是名士之风,但到了东晋时,名士们最为推崇的是雅量,即从容宏大的气量。在当时,这是判断一个名士是否真正出色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点上,最被人称道的便是谢安。

举个例子:

谢安曾与孙绰等名士一同乘舟泛海,突然风浪大起,诸人皆惊慌失色,唯有谢安吟啸自若、面不改色。

关键不在于这儿。

而在于:这时候,船夫以为谢安在兴头上,所以仍向前划船,但风浪更剧,人们都纷纷劝阻船夫。

谢安仍不慌不忙,最后才慢慢地说:“如此一来,将怎么回去呢?”这就是雅量。

当时在场者认为,谢安从容如此,将来足可镇静朝野。

四十岁之前,谢安一直隐居于会稽。我们都知道,魏晋以后已慢慢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如果你想使这个家族兴盛下去,除了家学家风外,还得必须保证家族子弟前赴后继地出仕为官,形成一种不能断绝的链条。

但此时的谢家却出了问题。

谢安兄弟六人,分别为: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铁、谢石。

谢安出山前,哥哥谢奕、弟弟谢万等人都已出仕。为此,夫人刘氏对谢安说:“身为大丈夫,难道不应像谢奕、谢万那样出仕做一番事业吗?”

谢安把鼻子捏住,但最后又缓缓地说:“唉!最终我恐怕也免不了跟他们一样。”

到谢安中年时,家族遭遇了一系列变故:

先是从兄谢尚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去世;转年,哥哥谢奕又死了;到了公元359年,弟弟谢万北征,遭受惨败,被废为庶人。短短三年内,谢家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非死即废。

在这种背景下,谢安若再不出山,家族的荣誉即将断绝。

思前想后,在公元360年,通过隐居而养足了人气的谢安决定起于东山。

虽说朝廷先前曾扬言在仕途上禁锢其终身,但实际上属于气话,所以当谢安决定出山时,很多官衔相继而来。但谢安,最后则选择进入权臣桓温的幕府中做司马。

后来,李白在《出妓金陵子呈卢六》中这样写道:“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就这样,谢安带着一大帮美丽的歌妓来到京城建康,同时也带出了“东山再起”的成语。

初,朝廷屡征不起,人们有如此说法:“谢安不出山,置天下苍生于何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