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1/67页)

显然,李渊这哥们确实是差远了。

……

以下李渊还有一长串的扭捏过程,个人觉得实在无趣,就此略过吧。

扭捏过后,李渊终究还是同意了,他终于要干大事了。

李渊入关记Ⅱ——募军队,安人心

犹豫踌躇了这么久,肥皂剧演了这么久,大戏终于要开幕了。

第一步,当然是要募集军队。这就存在两个问题:

一、用什么理由募集军队。毕竟,贸贸然募集大军,招兵买马,这都是需要皇帝旨意的,要不然,非被视为谋逆不可。

二、怎么来摆平怀疑者。不管用什么理由募集军队,只要是你短期内集结了大量兵力,都会有人质疑,碰到这种人,怎么办?有人说了,很简单,砍了呗。砍当然是要砍的,但是,也得砍得人心服口服,是不?

所以,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李渊是这么解决的,他先是把各部将领召集起来,开军事会议,表示:“刘武周如今入据汾阳宫,我们搞不定他,就要被灭族了,咋办呢?”

这里的武周,是指刘武周。刘武周是河间人,家里据说挺有钱的,他本人的特点是“骁勇善骑射”,总之就是个武将胚子了;他参加过三次东征,步步擢升,后成为鹰扬府校尉,也算地方大佬级的人物了。当然,除了骁勇,刘武周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喜任侠”,有点江湖中人的意思,一般这种人,别给他们逮着机会,一准儿就去反社会。

机会总是有的。马邑郡守,叫做王仁恭的,当年跟着杨素混出来的,也是个骁将,本来在杨玄感叛乱中,因为侄子参与其间,他受了牵连,但是后来杨广又想到人才难得,又启用了他,让他在马邑抗击突厥。王仁恭据说早年是很有操守的,“刚毅修谨”,但是,不得不说政治改变人,也不知是受了什么刺激,他就“颇改旧节”,开始受纳贿赂了。

我一大学同学,他跟我讲一经典理论,说一个官儿啊,贪污腐败不要紧,这年头的,谁不贪污?谁的底子干净?但有一条,你得办事儿,你不能遭人恨。我觉得,这是至理名言,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们村有个村支书,要讲个人操守什么的,枪毙十次都够了,村里人戏谑他,说他的这点家当,孙子辈都花不完。但是,这位村支书在我们村干了二三十年,屹立不倒,据说人脉深广,神通广大,如今卸了职,继任者有点事儿都做不了主,得问他去。有人或许要问,这位村支书为什么能干这么长?两点,一、他办事儿,村里人,只要遇到困难,去求他,你放心,一准儿他能给你解决问题,受他好处的人不少,所以这些人都念他的好儿;二、他不遭恨,他是贪,底子确实脏,但是,他不得罪人,人缘混得好。

所谓官场哲学,我认为,大概就是我同学说的那几个要点了。

不幸的是,王仁恭同志不符合要点,他贪,而且,他不办事,他还遭人恨。当时来讲,天下大乱,民众饥贫,道路断绝,老百姓眼巴巴的,都指着父母官给条活路呢。结果王仁恭倒好,自己贿赂收了一堆,成天吃香喝辣的,也罢了;城内的粮仓,放着那么多粮食,老百姓饿得前胸贴后背,恨不得人吃人,他却不赈济。当然,王仁恭有自己的理由,粮食是朝廷的,皇上不下圣旨,他哪敢动?但是,这当口,有再多借口也不顶事儿了,就一条,老百姓恨透了他了。

刘武周当时是王仁恭的亲信,而且,还跟王仁恭家的小妾有一腿,他也生怕私情事泄,所以干脆狠下一条心,反了得了。于是刘武周就对外放话:“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王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民父母之意乎!”这话一放出去,老百姓本就恨得牙痒痒,这下更是怒火中烧了。

过不几天,刘武周称病在家,马邑的地方豪杰,就有些去看他,刘武周就请他们吃了一顿,然后就说:“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一听说有粮,“豪杰”们都两眼放光了,他娘的,不取怎的?

该年三月某日,王仁恭升堂听政,刘武周也带着他的一帮小弟兄前去谒见,然后这帮人一拥而上,就把贪而不仁的王仁恭给砍了,而且砍了之后,就拿着头大摇大摆出去游行去了,同郡人当然没有表示同情的,更甭说报仇的了。再然后,刘武周开仓放粮,饥民纷纷来投,瞬息之间,就有众万余。

当然了,有众万余,那年头来说也算不上什么,比刘武周牛逼的,海了去了;刘武周也觉得自己这点力量远远不够,又是处在马邑这种地界,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