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9/67页)
所以,别看李世民如今藉藉无名,远不如威震天下的李密,但是,只要他行动够迅速,眼界够开阔,他是极有可能后发制人,摘走最后的樱桃的。
当然了,扯了这么多,有天下之志的毕竟只是李世民,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要是老爸李渊不同意,那就什么都是白瞎。第一步,得说服老爸啊。
要说服一个人,两个办法,一是自己亲自去说,二是调动别人去说。李世民认为,二者都要有。
当时在晋阳,李渊有个老朋友,叫做裴寂,两个人关系一个字形容——铁。铁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俩经常在一块喝酒,而且一开喝就忘了东西南北,往往通宵达旦。
当时裴寂还有个朋友,叫做刘文静。裴寂当时是晋阳宫监,刘文静是晋阳令,俩人是同事,而且,俩人还住一块,关系自然没的说。二人生逢乱世,但是性情迥异,有一事可资佐证:当时两个人看到城上举烽火,前面说了,这是有军情的意思,裴寂就在那感慨:“贫贱如此,复逢乱离,将何以自存!”刘文静怎么说的呢?他说:“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思想道德课的一副漫画,大概是说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冬天来了,然后一个人在那哀叹,说冬天来了,百花凋残,市面萧条,悲凉啊;另有一个托着腮帮子,美美的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眼下的裴寂和刘文静,就大概类似这俩,同是身处乱世,裴寂就认为这真娘倒霉催的,而刘文静就认为,这岂不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所以呢,裴寂跟李渊性格类似,就跟李渊关系好,而刘文静呢,跟李世民关系好。刘文静当时看到李世民气度不凡,志向远大,也跟裴寂推荐过他,说:“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但是呢,裴寂这个人,过一天算一天的性格,命世不命世的,他也没啥兴趣,所以当时并不在意。
当然了,乱世对刘文静也不只是好处,也有坏处,那就是指不定某某造反派头子跟自己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闹不好就受牵连。跟刘文静有关系的造反派头子,说出来吓死人,谁呢?李密!据说李密跟刘文静有姻亲关系,所以,李密如今越牛逼,刘文静那边就悲惨,眼下已经被打入了太原的大牢了。
李世民当时合计要造反,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个可以商量的人,后来转腰子一想,也就刘文静比较靠谱儿,于是就去大牢里探视。
刘文静一看李世民来看他,大概其能想到是啥事儿,就挑逗他:“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言下之意,你一毛头小伙子,是觉着自己能比汉高祖刘邦,还是能比光武帝刘秀?这明摆着是激李世民了。
李世民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这番回答不卑不亢,豪气十足啊。
于是刘文静就说了:“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刘文静靠谱儿了吧?那是相当啊。怎么个靠谱儿法呢?他为李世民解决了如下四个战略问题:
一是兵力的筹集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刘文静说自己知道太原百姓里头有什么人是能干大事的。
二是战略方向的问题,那就是,别的不管,先趁虚入关。
三是战略形势的问题,天下大乱,群盗汹汹,杨广委弃关中,李密围攻东都,隋朝疲弱,关中空虚。
四是战略前景的问题,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李世民一听,果然还是刘文静老兄靠谱,大喜过望:“君言正合我意。”于是,李世民就一个人秘密布置开了,但有一条,对老爸那边的态度,还拿不准。
怎么办呢?当然不是凉拌,找关键人!谁?裴寂!这就得公关啊。
首先是刘文静上,当时刘文静也觉着,要让李渊答应,就得着落在裴寂身上,所以就向裴寂引荐李世民。
然后李世民也得意思意思啊,老套路,当年宇文述劝杨约的套路,隐性行贿。
当时李世民给了手下高斌廉几百万钱,让他去找裴寂。然后高斌廉就跟裴寂赌博,当然没有悬念,每赌必输,也算是输了些钱出去。前面我们就说,你这明摆着送钱,别人还扭扭捏捏,觉着怎么怎么着的,但是,像这种通过赌博隐性行贿的方式,同志们,无往而不利啊,没有不喜欢的。所以,效果非常好,过不多久,裴寂就跟李世民混熟了,然后李世民把这事儿一说,裴寂就一口答应了,你放心,你老爸那儿,交给我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