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5/67页)
还没等杨广有所反应呢,底下的大佬跟班,有个叫郑善果的就反咬一口了,说韦云起这家伙,分明是诋毁名臣,说的都是假话,毁谤朝政,以此求名。
结果,韦云起就鸡蛋碰了石头,当即被贬了官……
瞧,韦云起想要揭穿皇帝的新衣,但是杨广接受吗?杨广不接受嘛!杨广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触动他的灵魂,而是麻痹他的心智!
虞世基是懂杨广的,他知道杨广感叹归感叹,但是,该回避还是会回避,于是果断满足了杨广要麻痹自己的需求,极言“盗贼虽多,不足为虑”。
然而,可悲的是,虞世基在展示了他“顺臣”的一面后,并没有点到为止,他做出了一个真正毁灭性的提议——收缴杨义臣的兵权。很难说清楚虞世基的这个提议是杨广本人的意思,还是虞世基的意思,但是,不管是谁的意思,这个提议都是彻底改变了河北的政治局势,它为窦建德的壮大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杨广自杀记Ⅳ——谢天谢地谢杨广
杨广来到了江都,这附近是谁的地盘呢?从朝廷上讲,当然是王世充的地盘;从叛军的角度讲,是李子通、左才相和杜伏威的地盘——是时李子通据海陵,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众各数万。
实话说,江淮一带的叛军实力并不算太强,人数不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部也不团结。这里我们要谈下杜伏威其人。
在隋末的起义军大头目中,李密是世袭豪族,翟让是个官儿,窦建德是个小土豪,出身最卑微的,是杜伏威。《新唐书》是这么说杜伏威的:少豪荡,不治生赀。这话的意思,是说杜伏威是个不治生产的小痞子。我必须表示反对,《新唐书》的立场倾向性太强,与其说杜伏威不治生产,还不如说杜伏威根本没有生产可治,一个贫农,你让他上哪发财去?
杜伏威有个死党,叫做辅公祏。这位老兄知道杜伏威穷,所以就多次把姑姑家的羊偷出来,送给杜伏威,而杜伏威人穷志短,就算知道是偷盗之物,为了活命,也只能受之不恭。这些羊,就成为了杜伏威和辅公祏最终造反的导火索,因为偷盗,他们被官府捉拿,于是相与亡命,时年杜伏威才十六岁。
杜伏威其人,跟窦建德一样,义勇双全,甚至还犹有过之——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杜伏威性情狡猾,算计颇多,每次出去劫掠,大家伙用他的计策,没有不见效的。他在义军中的角色也很关键,每次外出,他是先锋,为之探明敌情,每次回去,他又是后军,起到掩护作用,因而,杜伏威的手下,没有不敬他爱他的,大家伙都服他,推他当老大。)
杜伏威最初带着他的一帮弟兄,跟随的是长白山(还是山东那个长白山)的左才相,但是左才相似乎并不看重他,杜伏威不得志,于是遁去,准备在淮南自立门户。当然,杜伏威虽然自立门户,但毕竟人少,所以,要站稳脚跟,必须先图发展。杜伏威的发展方式与众不同,像窦建德这样,是打出一张义旗,然后四方豪杰仰其威名,纷纷来投,而杜伏威则要辣手得多,他的办法,是搞兼并。
杜伏威的第一个目标——下邳的苗海潮。当时杜伏威派辅公祏过去,威胁苗海潮,说:“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辅公祏这话很有霸气,选择面很窄,反正就一条,咱得合兵,至于谁当老大,可以谈,你觉得你行,那你当老大,但是,你要不同意合兵,对不起,咱战场上见分晓。这位苗海潮哪见过这么横的?当时就怕了他了——得,合兵,你们当老大。
第二个目标——海陵的赵破阵。这次倒不是杜伏威主动去找赵破阵,而是赵破阵主动去找的杜伏威,赵破阵的意思,你那边人少,我这边人多,你过来,我给你一把二当家的交椅。杜伏威不带怕的,带了十个弟兄,拿着酒肉,就去了,当然,单刀赴会的同时,也让辅公祏严军以待。
赵破阵一看杜伏威这小子带了十个人就来,哪知道他来干啥的?当然是以为来拜老大的呗——好小子,算你识相。然后赵破阵就迎其入内,摆下酒宴,召集各部大佬助兴示威,然后就开喝。喝着喝着,趁着酒劲,杜伏威突然起身拔剑,一剑就把赵破阵给砍了,赵破阵那帮弟兄当时都傻眼了,哪想到杜伏威带十个人就敢来闹事?于是就怔在那了。杜伏威于是借势出击,连杀数十人,一帮人一看这阵势,还有谁敢造次?不久后辅公祏也带着兵马来了,这帮人也就彻底降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