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3/67页)

虞世基为什么受宠呢?大概两个理由:

一、此人文才非常好,早年还有人将其比作潘、陆(西晋时的大文学家,潘是潘岳,陆是陆机(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大家都知道,杨广是个文艺青年,甚至说是文学发烧友,平时就爱舞个文弄个墨,北朝的那些大老粗们跟他都不对盘,他就喜欢跟南朝那些文人雅士混一块——文才极佳的虞世基自是很对胃口。

虞世基还不单是文才好,他最强的其实是他的记忆力。

《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的母亲叫冯衡,传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因为这个本事,还把周伯通给耍了,把《九阴真经》骗到了手。当然,一定会有人说这是金庸的艺术夸张,世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物?我要说,有,真有,这位虞世基就是这号人物,甚至,某种程度上说,他比冯衡还厉害。

据说,杨广这个皇帝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谨慎——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一口鲜血喷书上了,杨广还谨慎?这年头还有疯子吗?同志们,我很严肃的说,杨广确实谨慎,他的疯狂和他的谨慎并不矛盾,他是谨慎之后再疯狂。两个例子:

一是杨广对于授官特别审慎,《资治通鉴》说:“帝颇惜名位,群臣当进职者,多令兼假而已;虽有阙员,留而不补。”也就是说,杨广一朝,很多大臣要升迁,杨广就舍不得,喜欢让他们“兼职”或者“代职”;要是有职位出了缺,杨广也更多是让这个职位缺着,也不让人补上。怎么样?谨慎了吧?

二是杨广很少在朝会的时候做决定,每次都是散朝之后,才把虞世基叫过去,侃侃而谈对一些事情的意见。

同志们,隋朝是个大帝国,每天的奏折,少说也有上百条,而杨广呢,又是个文艺青年,估计思维也蛮跳跃,都是想到哪就说哪,要搁一般人,听杨广这么山南海北的一通胡侃之后,脑袋就要炸了,更甭说别的了。但是,虞世基就厉害,他非但要听,他还要在听了之后,把杨广的意见记到脑子里,回来后就要拟旨。据说,每天虞世基回来都要写个上百页的条呈,详细复述杨广的意见,而且,从来没有遗漏,也没有错误。

大家想吧,虞世基这脑子是什么做的?冯衡背《九阴真经》够厉害了吧,但是,那玩意死的,说白了冯衡也就是个复读机;但是,虞世基不一样,杨广是活的,思维是跳动的,要把他的意见记下来还要整理出来,这是什么难度?所以我说,冯衡这样的人,不是金庸老爷子在夸张,真有这样的,比她厉害的也有,我们的虞世基不就比冯衡还厉害吗?

当然,光靠有才也是不够的,当官嘛,本事是其次,做人是主要,虞世基的最大能耐,就是他会当官,尤其会当杨广身边的官。

所以,第二个理由,虞世基会当官。

当官,尤其当皇帝身边的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答案是,能把皇帝摸透。

同志们,杨广是个怎样的皇帝?大家看我介绍了那么多,能够真的说把他看明白吗?能吗?不能吧?相比较父亲杨坚,杨广要难懂得多,复杂得多。杨广这个人,大部分时候,都是疯子,一般而言,疯子通常都比较冲动,喜欢凭着一时情绪做决定,但是,偏偏杨广是个谨慎的疯子,他一点都不冲动,他做什么事情都三思而后行,然后,考虑妥当之后,再去撒疯……大家想想,杨广这还叫正常人吗?精神分裂吧?

杨广这样的人,要把他摸透,难度真不比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低多少,但是,虞世基就行。虞世基这个人,平时不怎么说话,情绪也不外露,看着闷闷的,但是,但凡杨广找他,问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虞世基一准儿说得让杨广心花怒放——原因是,杨广想怎么办,虞世基早猜透了。由于虞世基总能够提前知道杨广的意思,总能够让杨广高兴,所以,杨广想不宠他都难。《隋史》说:世基貌沉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

所谓选曹七贵,实际就是相当于现如今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大佬,管人事的,正常讲呢,吏部尚书牛弘正经是管这个的,但是,真正的人事大权不在牛弘手里,在谁手里呢?在虞世基手里。《资治通鉴》说:虽七人同在坐,然与夺之笔,虞世基独专之,受纳贿赂,多者超越等伦,无者注色而已。这叫什么?这就叫鸠占鹊巢啊,但是牛弘有辙吗?谁让虞世基受宠呢?

得宠的宇文述贪敛无度,那么同样得宠的虞世基是什么情况呢?

虞世基呢,本来其实是个清纯好青年,孝顺娃,《隋史》记载了他母亲去世时的情景: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帝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看得出虞世基不是演的,是真孝顺,母亲死了是真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