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19/67页)

前来投奔瓦岗军的道路不绝,瓦岗军迅速壮大,已有数十万人。

然后,李密命田茂广兴筑洛口城,方圆四十里,用以居住。而房彦藻则被任命前来东方攻城略地,又取下了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最后,黄河以南各地,大多为李密所有。

曾经有人分析隋末农民起义的成败,谈到了不重视领导权的问题,例子是翟让让位给李密。大家看我说了这么多,认为翟让这个做法有问题吗?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翟让确实搭起了瓦岗军的一个草台班子,但是,他的能耐,也仅仅是搭起一个草台班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将瓦岗军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民起义军,前面已经说过多次,是有着严重的局限性的,没有李密这样的豪杰之士,是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因此,翟让的“让”其实是着眼于大局,着眼于瓦岗军的未来发展,着眼于瓦岗军的内部和平的。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只是,任何决定都有两面性。翟让自己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大肚能容,这不假,但是,翟让不只是翟让,翟让是瓦岗旧部的领袖,他自己能够接受当二号的安排,他的旧部们未必愿意。说到底,翟让与李密,不是翟让个人与李密个人,而是翟让集团与李密集团,涉及到集团矛盾,问题就复杂得多。

瓦岗风云Ⅵ——基因缺陷

言归正传。李密于仓城大破隋军,锋镝所指,已是直向东都了。

李密先是采取外围骚扰的战术,派了前段刚投靠他的孟让(此公最初是跟王薄混的)率步骑两千,杀入东都外城,烧掠丰都市,到了早上,方才扬长而去。这办法有效不?有效。东都百姓一看,这你妈瓦岗军都杀到家门口了,那叫一个怕啊——于是东京居民纷纷迁入宫城,政府机关都人满为患。

接下来,李密的战术是,切断东都外围的粮草补给线,简单说,把东都外围的粮仓给占了。当时东都外围的粮仓,一个是洛口仓,已经被占了,还有一个是回洛仓,正要被占中,另外有一个是黎阳仓,也被李密盯上了。李密要是把粮仓都给占了,东都守军那就真是哭都没地儿哭去了。

所以,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回洛仓争夺战。

李密派去攻打回洛仓的是谁呢?两个人,一个是孟让,另一个是裴仁基。

这边要说一下裴仁基了。按说呢,裴仁基是官军,是河南招捕使,接的是张须陀的班,他怎么会成了李密的部下呢?情况是这样的。前番仓城之战,本来呢,裴仁基是要跟刘长恭会和,一块进攻的,结果,裴仁基先是来晚了,那边刘长恭也没把李密放眼里,自顾自就“温酒斩华雄”去了,结果一败涂地。裴仁基半道听说前线隋军一败涂地,还能去送死吗?于是“惧不敢进,屯百花谷,固垒自守”。

裴仁基当时的情况,叫做进退失据——要是进,那甭说,一准儿是羊入虎口,送死去的,所以他选择了退,但是退也有问题啊,你这先是误了期,而后又畏葸不前,要皇上知道了,脑袋还保得住吗?

更麻烦的是,裴仁基跟当时的监军御史萧怀静还有矛盾。

裴仁基带兵,讲义气,每次仗打完,有所缴获,一定全都赏给士卒,以此犒军,但是,这位萧怀静就不同意这么做,认为这是公家的,要交给朝廷啊,于是裴仁基的部将就对这位萧怀静很不满。没完,这位萧怀静对裴仁基也有偏见,总是想着法的寻他的晦气,只要裴仁基有点毛病,一准儿上奏朝廷。大家想,如今裴仁基这情况,何止是有点毛病?这毛病大了去了。萧怀静能放过这机会?

所以,裴仁基这日子很不好过,眼下这场祸事,眼看是躲不过去了。

当时李密也是知心姐姐,知道裴仁基有麻烦,所以果断派人说降。

当时贾务本的儿子贾闰甫也在裴仁基军中(大家还记得贾务本是谁吧?对了,就是张须陀副将,当年荥阳一败后身受重伤还支撑着把残军败将带回去的那位),他就劝裴仁基,说,咱降吧。

裴仁基有顾忌,说,那萧御史那边怎么办?

贾闰甫当时就笑了,这还不好办?一刀砍了丫的呗!

裴仁基一听,也就只能这么办了,于是就派贾闰甫全权代表,到李密那请降。

看到贾闰甫来降,李密非常高兴,令他为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然后,李密让他回去复命,顺便写了封信给裴仁基,大家抚慰。裴仁基于是退回了虎牢关。萧怀静这哥们一看,裴仁基反了天了,居然敢退?于是又想给朝廷打小报告,裴仁基听说此事后,一不做二不休,杀掉萧怀静,随后,带领他的部众,献上虎牢关,投降瓦岗军。李密于是任命裴仁基为上柱国、封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因为骁勇善战,也被任命为上柱国、封绛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