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0/67页)

《隋唐演义》里头,裴仁基是隋唐十八好汉中排名第三的裴元庆的父亲。这位裴元庆很厉害;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知道吧?那是雷公转世啊,一对擂鼓瓮金锤,杀遍天下无敌手,厉害到什么程度?隋唐那么多好汉,没有一个人能在他跟前走上三个回合,连第二好汉宇文成都,在跟他比武的时候,都被轻松举起,摔了个屁股蹲儿,最后宇文成都还被李元霸活活撕了。当时来讲,能跟李元霸交手三个回合,接他三锤的,绝无仅有,就裴元庆一个。

这位裴元庆,据查也是小说家虚构,但是,同样有历史原型,谁呢?就是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所以,裴仁基父子是何等人物,大家有概念了吧?

裴仁基投降后,他麾下的战将也都跟着他投降了,秦叔宝和罗士信均是如此。而且,与之同时,瓦岗军又来了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程咬金。

《在隋唐演义》里头,程咬金被写成是瓦岗军的老大,是混世魔王,是十八路反王中的老大,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嘛,程咬金是标准小字辈儿,这当口,瓦岗军都在隋末叛军中坐稳头把交椅了,他才来投奔。

程咬金似乎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私盐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大业六年的时候,由于盗贼蜂起,他是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武装,护卫乡里的。同志们,那年头,盐可是国家垄断,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犯私盐的,哪朝哪代都是死罪,历史上好些乱世枭雄,都是干这营生的,比如唐末的黄巢,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君主钱缪,元末跟朱元璋争衡天下的张士诚。大家想,要程咬金是贩私盐的,他还组织什么人马?护卫什么乡里?直接造反去了。可见,程咬金家境不错,应该是个小地主之类的。

当然,程咬金也不是民间传说中使板斧的。《新唐书》说他“善马槊”,马槊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马上用的长矛嘛,只是跟步兵用的长矛有些区别罢了。长矛跟板斧,大家说,这都差哪去了?

当然,民间传说也不尽然全不靠谱,有些地方是靠谱的,比如说,在“骁勇”这一条上。当时李密组织了一支八千人的军队,都是最骁勇的战士,号为“内军”,李密常说“此八千人足当百万”,这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后世成吉思汗组织的怯薛军,是精锐中的精锐。这八千人都由谁统率呢?是由四个骠骑将军统率。这几个骠骑将军,秦叔宝在里头,而新来的程咬金同样在里头。秦叔宝什么能耐,前文说过了,而程咬金跟他并列,所以也就不用解释了。

好,让我们回到回洛仓之战。这是个战略重地,可以说是东都的生命线,所以,要占住这儿,瓦岗军颇是费了番心思的。

裴仁基和孟让先率两万余人进击,一战而下,结果也是犯了轻敌的毛病,就在焚烧天津桥之后,纵兵大掠了。天津桥是什么地方呢?这本是一座联结洛水两岸的浮桥,当年来讲,也是个交通要道了。裴仁基焚烧了天津桥之后,大概以为隋军不足虑了,结果吃了瘪。东都发兵出击,裴仁基猝不及防,当即大败,据说是“仅以身免”,反正是很惨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东都的守备还是极为严密的。当时来讲,东都的部队,还有二十多万人,而且全都进入了战备状态,登城戒备,敲打木鱼来通晓声息,白天晚上,都不解甲。东都以这样的实力,瓦岗军如此轻敌,自然是要吃瘪的。

吃瘪的还包括李密,李密攻打偃师(河南省偃师县)、金镛城(旧洛阳城西北角),结果都没攻克,无奈只好返回洛口。

因为瓦岗军对粮仓连续不断的攻击,东都城内已经遭遇了粮食危机,倒是布帛堆成了山,但也不能当饭吃啊,只能用绢布当绳子用来吊水,用布匹当木柴烧……朋友们,绢布在当时是硬通货,如今却被如此利用,我们只能送上四个字了——暴殄天物!越王杨侗也没辙呀,只能派人去回洛仓运粮,然后分兵驻守各要地,以此防备李密。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自率军三万,卷土重来,攻打回洛仓,再次夺取。而后,李密挖掘壕沟,修筑城墙,对东都施加压力。隋军段达、刘长恭等出兵七万迎击,二十一日,双方在回洛仓北接战,这次获胜的,变成了瓦岗军。

东都这边“压力山大”,杨广那边可有什么反应呢?

越王杨侗,也派元善达突破瓦岗军的封锁,前往江都奏报军情,表示:“李密不得了了,有百万大军围困东都,而且占据了洛口仓,东都现在都没有粮食。如果陛下赶回洛阳,这帮货一定退散,如若不然,东都就要落入匪盗之手了。”说完后,元善达就开始“歔欷呜咽”,搞得杨广心里头也酸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