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17/67页)
翟让跟晁盖一样,都是所谓“流氓无产者”,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的料,没什么长远打算——瓦岗军在李密到来之前,也就是马马虎虎;而梁山在宋江到来之前,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山寨。
因此,李密跟翟让的关系,其实跟宋江与晁盖的关系,是非常类似的。
宋江跟晁盖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微妙在哪呢?微妙在,宋江虽然是二当家,但是,梁山好汉们,却大多是冲着他的名头来的;论江湖上的威望,论人脉的深广,宋江都是遥遥领先于晁盖。
主弱臣强,任何时候都是微妙的。
宋江的威望还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当他带兵讨平了祝家庄,让梁山的声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晁盖终于坐不住了,他终于对自己的地位有所忧虑了,然后,因为史文恭抢马事件,他决心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当然,晁盖终究没能证明自己,在曾头市,他丧生于史文恭的箭下。
晁盖临死前,并没有将老大的位置理所当然的交给宋江,他留下了一个遗命,一个令宋江暗自骂娘的遗命——谁能生擒史文恭,谁当山寨老大。
宋江跟晁盖,一个是后入伙但影响力更大的老二,一个是虽然是开创者但影响力相对较小的老大,他们之间因为一个“义”字,又因为晁盖早死,没有将这种利益冲突完全爆发出来;但是,李密跟翟让就不一样了,他们无所谓“义”字,也没什么交情,蛋糕做大了之后,就不会有那么多藏着掖着的事儿了。
就说李密独自领军,有了自己的人马后,这股暗流就开始涌动了。
先是部下们互相不服,主要是翟让的那帮人欺负李密的那帮人,但是李密采取了冷处理,忍让为先。然后是翟让自己一度准备与李密分道扬镳,他对李密说:“现在钱也有,粮食也有,我很满足了,想要重回瓦岗寨。你要不想回去,随便你,今天我们就道个别吧。”说完之后,翟让就带着自己的人马辎重,返回瓦岗寨。而李密没有跟随,而是继续西行至康城,并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又说降了好几座城池,又大捞了一笔。
不久之后,看到李密干得不错,翟让想了想,又反悔了,于是又回去了。
当然了,李密毕竟羽翼未丰,对于翟让,也更多是采取低头认小的态度,他还不想这么快就跟翟让产生冲突。
大业十三年二月,李密就跟翟让提议,说:“而今东都空虚,士卒也没有严格训练,越王杨侑又很年幼,留守的政府官员又政令不一,士民离心。段达和元文都这几个人,都是废柴,胆小又没有谋略。我看啊,都不是将军的对手。如果将军能用我的计策,大隋天下可瞬息而定。”
李密表示东都可以取,而翟让呢,也是无可无不可,知道自己本事不如李密,也就让他看着办了。
李密于是派部将裴叔方去东都侦察军情,结果行事不够周密,被东都留守察觉,于是就加强了东都的守备力量,如此一来,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李密表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兵法有言:‘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现在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洛口仓里面存粮很多,距离东都一百多里,将军如果亲自率领大伙,轻装前行,发动突袭,东都那边远水不救近火,先前又没防备,取下洛口仓,简直如拾草芥一般。等到他们知道出事儿了,我们已经搞定了,然后开仓放粮,赈济穷苦百姓,远近谁会不来归附?百万的部队,一朝一夕就能集结,然后我们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就算他们前来夺回,我们也有了准备。然后移檄四方,广纳英才,招纳谋士来出谋划策,吸引勇士来带兵作战,灭亡隋朝社稷,布施将军政令,岂不壮哉!”
李密这个建议高明吗?非常的高明。高明在哪呢?他一下就抓住了隋末天下的主要矛盾——百姓饥馑。李密认为,要坚决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只要能够攻取洛口仓,将天下粮粟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他就能够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砝码,他就能够获得“人和”的战略优势。有粮就有人,有人,就有天下!
李密慷慨激昂的说了这么一通后,翟让什么意见呢?翟让表示:“这是英雄的谋略啊,我哪能干这样的大事?只是听从老弟的计策,尽力而为罢了。你们先走,我帮你们做后应。”
得,做后应的意思,翟让似乎根本也对夺取洛阳没有信心嘛……眼瞅着意思就是——送死你们去,好处我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