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4/24页)

此时,卢贲率领大军赶到,一下就压住了场面,那些废话的、想走的,没有一个敢动了,只能乖乖跟着大军去正阳宫了。于是出了崇阳门,抵达了正阳宫,此时门卫挡住了他们,不让进;卢贲跟门卫解释了政府的改组情况(宇文阐搬去宇文邕的“天台”,杨坚入驻正阳宫),结果,门卫们还是不让进;如之奈何?

只见卢贲怒目圆瞪,破口大骂,正义凛然,门卫们也不免胆寒心惊,于是也只能乖乖让道。于是,杨坚终于将将稳住了朝内的这些大佬。

论功行赏,杨坚任命卢贲为丞相府宿卫。

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国内”局势了,杨坚要拉拢的,有两类人,一类称之为普通国民,另一类则是特殊国民。首先来看普通国民:

杨坚首先做的事情,是废除宇文赟时代的刑法,另立新法——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奏而行之。

周武帝宇文邕,是个严刑峻法的皇帝,自我要求严格(每行兵,亲在行陈,步涉山谷,人所不堪),对部属要求也严格(明察果断,用法严峻),当然,除了严格之外,宇文邕也不吝赏赐(抚将士有恩);效果相当不错——由是将士畏威而乐为之死。(胡萝卜加大棒,一般是驭下的不二法门)

到了宇文赟时代,曾经,有一度,宇文赟想要改变这种苛酷的刑法,宽松一些;说干就干,宇文赟于是“以高祖《刑书要制》为太重而除之,又数行赦宥”。此举当时遭到了乐运的反对,乐运倒不是反对他宽松一些,而是反对他宽松过头了,动不动就大赦天下,如此一来,还怎么约束纲纪?

宇文赟当时没有鸟乐运,但是,很快,乐运预言的事实就不幸成真了——既而民轻犯法。除了“民轻犯法”之外,宇文赟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好咖,但是,有自知之明,不代表能接受他人的直言相劝,相反,宇文赟非常讨厌别人动不动就劝谏他,他想找个办法,让这些唠唠叨叨的乌鸦们闭嘴。宇文赟思来想去,找到了最简单的方法——严刑峻法。

于是,宇文赟非但没有持续推进减轻刑律的司法改革,反而变本加厉——乃更为《刑经圣制》,用法益深,大醮于正武殿,告天而行之。密令左右伺察群臣,小有过失,辄行诛谴。总之,老子爱怎么着怎么着,你们别烦我,否则试试看!

宇文赟的刑法有多苛酷?只需要一件事就能说明。

宇文赟的杖责,一开始的单位是“一百二十棍”,也就是说,但凡有人不遂宇文赟的意,宇文赟要动手,起跳价,一百二十棍,再往上累加,也是一百二,二百四,三百六,以此类推;但是,后来宇文赟还是觉得不爽,再度改了度量衡,把“一百二十棍”的起跳价,改成了“二百四十棍”……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每个犯人到了所发配的地区,都会被打顿杀威棒。比如说,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等一干人等,发配去孟州的时候,就要被打“一百杀威棒”。这“一百杀威棒”可是威力无穷,就是武松这样的好汉,真要差拨们卯足劲打,也得打残废了;要搁一般人,那就直接死了。当然了,好在当时的管营施恩有求于武松,便把这一百棒寄下来了。

宇文赟这“二百四十棍”是什么概念,想必也无需多言了。总之,宇文赟的心思,要么不打,要打就直接一击到位——不死也让你残废。

宇文赟不仅严肃的制订了法律,而且严格的执行了法律,据说,这套法律,不仅对公卿们适用,哪怕是宫中的嫔妃和太监们也是适用的(宫人内职亦如之,后、妃、嫔、御,虽被宠幸,亦多杖背)。造成了什么后果呢?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于是,目标达成,终于没几个人敢劝谏宇文赟了,大家都只求保命了……

这个《刑经圣制》,显然就是宇文赟具有代表性的暴政,也是最为广大人民所痛恨的,而杨坚上来就废除了这套刑法,显见是有助于安抚民心的。

接下来,杨坚所作的,就是改变宇文赟时代奢侈浮华的生活作风,以身作则,做个节能减碳绿色环保型新人——躬履节俭。

其实呢,说到节俭,宇文邕就是个很节俭的人(周主性节俭,常服布袍,寝布被,后宫不过十馀人);只是呢,儿子宇文赟不争气,上台后乱折腾一气,连各种仪仗,都要是双倍量的,其他更是无需多言了。此次的杨坚,应该算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到宇文邕时代的情况。

当然,说到节俭的问题,大家也别以为杨坚这是政治秀,事实上,这是杨坚骨子里就有的习性。《资治通鉴》后来对杨坚的一生进行总结的时候,就大谈节俭的问题——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己的仪仗队和穿戴用品,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平时吃饭,一顿饭就一个肉菜,要知道现在平常人家,一顿饭也两荤一素一汤呢);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后宫的衣物也很朴素)。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效果非常好,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在文帝一朝,简朴从上到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