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2/24页)

此时病入膏肓的宇文赟,已经无力阻止他的几个宠臣实施阴谋了,当天晚上,宇文赟便撒手人寰,一命归西,走完了他傲慢而又荒诞的一生。

局势紧急,郑译和刘昉立即采取非常手段——秘不发丧,然后矫诏令杨坚入宫辅政,任其为“总知中外兵马事”。

局势果然紧急,因为立即有人抗命。

刘昉草拟了遗诏后,去找了同受宇文赟征召的颜之仪,让他在遗诏上签字。颜之仪看了一眼遗诏,立即觉得不对,皇帝虽然当时已经说不出话,但以宇文家族的行事逻辑,顾命大臣的位置,决计不会交给外戚,从宇文泰到宇文邕,向来都只相信宇文氏的自家人——这个遗诏是假的!

颜之仪不愿意签字,还慷慨陈词,痛斥了矫诏的刘昉:“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颜之仪认为,皇帝死了,顾命大臣的位置,应该是宗室亲王的,现在最有资格的,乃是最年长的赵王宇文招。你们这帮货,深受国恩,如今却要将国家拱手送给外人,本人死也就死了,但就是死也不能对不起先帝)

颜之仪不愿签字,怎么办?好办——代签!于是,刘昉立即模仿颜之仪的笔迹,在遗诏上签上了“颜之仪”三个字,并立即下发各部。

杨坚立即动手,以此遗诏为凭,控制了京畿各处的戍卫部队。

颜之仪知道自己晚了一步,但是,他不愿放弃,他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跟宦官商量,火速征召大将军宇文仲入宫。然而,颜之仪终究还是孤掌难鸣,宫内已经完全被刘昉、郑译等人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手的监视之下,而郑译也果然提前得到了情报,并立即将此情况告诉了杨坚。

杨坚毫不手软,立即带着堂侄杨雄、刘昉、皇甫绩和柳裘赶来,在御座前逮捕了宇文仲。杨坚跟颜之仪索要玉玺,颜之仪不答应,杨坚大怒,当即准备诛杀,但颜之仪政声颇佳,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以失民心,最后将其贬为西边郡守。

对付完了颜之仪,接下来,就是要排排坐,分蛋糕了。

刘昉和郑译抬出杨坚,当然不是为给他人做嫁衣,他们跟杨坚的关系,非常赤裸——相互利用。没有杨坚,刘昉和郑译没有把握摆平北周朝内的各路神仙,但是,有了杨坚,他们也不打算让其大权独揽。

当时,此二人商量,给杨坚安排了一个陷阱——他们准备让杨坚当大冢宰,郑译当大司马(掌控兵权),而刘昉则当小冢宰。一旦如愿,他们就对杨坚形成夹击之势,一旦局势大定,到时候是杨坚称雄还是二人坐大,可就在未定之天了。

杨坚会不会跳入这个陷阱呢?好在,杨坚为了这一天早就做足了准备,物色好了人才,在受诏的那一天,杨坚去找了个人——李德林。

这位李德林,本是北齐人士,在高纬时代,出任中书侍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看看宇文邕对他的评价吧。

在刚见到李德林的时候,宇文邕表示:“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平齐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得到你啊)然后,宇文邕让其入宫,令宇文昂对他详细询问北齐的风土人情,最后,李德林在宫内一连待了三天,宇文邕才让他回家。

后来,宇文邕曾经闲暇时跟文武百官说起李德林,他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复见其为齐朝作诏书移檄,正谓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

就在宇文邕感慨自己走了狗屎运居然能得到“天上人”李德林之时,旁边的纥豆陵毅应声道:“臣闻麒麟凤皇,为王者瑞,可以德感,不可力致。麒麟凤皇,得之无用。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

这马屁拍得就相当有水准,一石二鸟——既附合了宇文邕对李德林的赞美(将李德林比作有用的祥瑞),又表示宇文邕得到李德林,乃是“天降祥瑞”,暗赞宇文邕是“王者”。这么牛逼的马屁术,值得后世的政场人物多学习。

宇文邕的反应当然就不出奇了——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就可以对李德林下个论断了——能人。

然而,可惜的是,宇文邕如此器重的能人,在宇文赟时代,却实在过得不甚如意;以至于,当杨坚派杨雄去找李德林,表示要倾力合作时,李德林的回答竟然是——愿以死奉公。可见李德林在宇文赟时代是憋屈坏了,看到杨坚来找他,顿时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

杨坚在找李德林的时候,一定认为他对自己有用,但是,杨坚一定想不到,李德林会对自己这么有用。在刘昉和郑译设陷阱的时候,杨坚私下去问了李德林:“欲何以见处?”李德林回答:“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李德林如老辣的猎人一般,一眼识破了郑译和刘昉设置的陷阱,而杨坚自然也心领神会,于是,在发丧后,杨坚的正式职位便是——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