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5/24页)

由此可见,杨坚的节俭已经不是他的个人美德了,而是成为隋朝初年社会上的良好风尚了,杨坚能做到如此地步,我们也是要为他大大鼓掌的。

以后我们还会知道,杨坚节俭虽然很好,但是太过苛刻,也会有副作用。

杨坚一共五个儿子,长子杨勇先前为太子,此子就因为爱好排场的毛病,深为杨坚不满,杨坚曾当面教训他,并将节俭跟王朝兴衰联系在了一起,结果杨勇还是不听劝,最后他的太子被废掉,就跟“节俭”二字有莫大的关系。

另外一个因为不够节俭而倒霉的儿子,是秦王杨俊。杨坚在多次劝说杨俊未果后,就将其免了官,后来杨俊病逝了,杨坚也仍是愤愤不平,象征性哭了两声,然后就拒绝了他的手下为其立碑的请求。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遭遇了惨痛的“人伦悲剧”的皇帝(杨坚五个儿子,最后只剩了杨广,而且,历史上还很长时间都流传着杨广弑父篡位的传说),而说起来,这也跟他极度节俭的性情是有关系的。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杨坚的两个举措,制定宽松的新刑法,力行节俭,还是很有效果的,起到了很好的收服人心的作用——中外悦之。

杨坚其后还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恢复信仰自由——复行佛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首者,简令入道。

下面就要说说宇文邕的宗教态度了。宇文邕虽然是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但是,跟尔朱荣等辈不同,他对宗教毫无热情,相反,他是个极为汉化的皇帝。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宇文邕推崇儒家文化。

宇文邕对李德林的推崇,我们前文已叙,不再赘述,再来讲另一件事,同样发生在平齐之时。

北齐有个儒生熊安生,据说通读《五经》,在听说宇文邕攻破邺城后,就让家人打扫好房门。家里人当然觉得不可思议啦,都要亡国了,你还打扫什么房门?熊安生回答:“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

家人将信将疑,但是,很快,大跌眼镜的事情就来了。宇文邕果然来了,而且,对熊安生极为尊重——俄而周主幸其家,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赏赐甚厚,给安车驷马以自随。(一方面是平易近人,亲自拜访,而且不要熊安生跪拜,还拉着手,让他一块坐。另一方面,给了大量赏赐,还送了代步工具)

例子不需要太多,仅从熊安生和李德林这二位身上,这个尊儒的皇帝形象,就跃然纸上,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宇文邕尊儒,这当然是有好处的,毕竟,在当时而言,还没有哪套理论能像儒家一样,能够这么清楚的解决治国的问题。以此而言,宇文邕是个有志于开创万世基业的人物,但很可惜,上天给了他才能,却没有给他时间。

当然,尊儒和灭佛没有必然性,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宗教的态度就是“君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存而不论”的态度。宇文邕灭佛也是如此。

宇文邕其实一开始是敬佛的,原因很简单,宇文护是敬佛的。当然,宇文邕的敬佛,大概也只是明哲保身的不得已之举,是他对宇文护一贯态度的体现。然而,对于佛的所谓“慈悲”,大概宇文邕是无法再去苟同了,因为,如此礼敬佛祖的宇文护,一连干掉了他两位兄长——这个“慈悲”,岂不是过于虚伪?

因为宇文护的关系,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对佛教徒的“假慈假悲”,宇文邕从内心深处是非常痛恨和排斥的,这大概是他灭佛最深层次的原因。

公元567年,当时宇文护还在世,就有个叫卫元蒿的人给宇文邕上了道奏疏,言语之间,第一次谈到了灭佛的问题:“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

卫元蒿用极端实用主义的观点指出,佛教对于国家的稳定没有任何帮助,当年尧舜这样的圣君,没有佛教这种东西,照样天下升平;如今南齐、南梁这样的政权,大建佛寺,甚至萧衍还几度“舍身入寺”(其后又派人用赎金把他赎出来),该亡国也照样亡国。佛的主旨是什么?“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所以,一个统治者只需要做到“利民益国”,就已是有佛心了。既是如此,又何须花那么大代价,折腾那么多银子,去礼佛呢?

卫元蒿这套“赞同佛家基本理念、但反对国家统治者花钱敬佛”的理论,在当时应该是深深的触动了宇文邕的心,但是,宇文邕什么都做不了——因为,宇文护还活着。

公元572年,宇文邕终于抓住了机会,将宇文护一击致命,当他大权独揽后,终于要着手解决所谓的宗教问题了。该年十二月,宇文邕召集道士、僧侣和百官,讨论了儒释道三者的先后次序问题——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