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东征江淮(第4/8页)

想想长江发大水时候的样子。水流湍急,浪石飞溅!

但是我要告诉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发大水的样子要远远超过现在N多倍,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治理长江的理念,而且也不具备现在的科技手段,所以长江发大水时,无论是渡江的、打鱼的,还是游山玩水的,四个字———全都暂停。

唐军的气势能镇住辅公祏,但无论如何也镇不住老天爷。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管得了?

所以郁闷的李孝恭只能驻扎在长江岸边,耐着性子等待时机。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将近一个月,长江仍然是波浪滔天,水势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对于唐军来讲,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远征的最大忌讳就是拖拉时间。

就在李孝恭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向他提出了“削辅手足”的作战方案。这个人就是李靖。

削辅手足

在李靖看来,现在长江发大水并不妨碍唐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只是对象需要变一变,由辅公祏变成张善安。

张善安作为辅公祏的盟友,可以说算是辅公祏的手足,但是其实力绝对不如辅公祏,李靖认为与其在岸边坐等长江大水消退,不如先拣弱的打,拿张善安开刀,是为“削辅手足”。

李靖的这个建议,应该说是个很不错的方案,因为当时张善安身在洪州,也就是说在唐军的正南方,如果不拔掉这颗钉子,在唐军未来渡江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遭到辅公祏和张善安的东南两路夹击。

而且辅公祏偏安江淮一隅,唐军若想彻底平定那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半圆式”的战略包围,画一个半圆将辅公祏紧紧地夹在江淮地带不能动弹,然后步步紧逼,缩小其活动范围。

而要想画个完整的半圆就必须首先解决张善安,不然的话,唐军的这个半圆最多只能画45度。那就先从张善安开始吧。这个任务,李孝恭把它交给了部将安抚大使李大亮。

“削辅手足”行动正式开始!

十二月二日,李大亮到达洪州,与张善安隔水列阵对峙。由于初来乍到,唐军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所以李大亮并不急于和对方死拼,而是首先搞起了政治劝降工作。

劝降能成功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不成功,这项工作也没有白做,至少在这个期间,唐军可以充分地进行战前准备。不过令李大亮没有想到的是,本次劝降工作完成得异常顺利。

原因只有一个,张善安是个禁不住忽悠的人。作为南昌的地方军阀,张善安本没有一争天下的野心,在他的心中只有五个字———过安生日子,所以在中原各路诸侯你来我往不断征伐时,张善安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地盘,不惹事,不声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问题是世界上不是你不生事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烦的。而张善安恰恰又是个禁不住三句话忽悠的人,所以当辅公祏反复忽悠他加盟自己的连锁店时,这位仁兄还是禁不住诱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对抗唐朝的阵营。

面对辅公祏的忽悠,他选择了对抗唐朝,面对李大亮的忽悠,他再一次选择了加盟唐朝连锁店。张善安具有猛虎一样的决断力,同时也有猪一样的脑筋。

他不明白,自己的决定在不经意间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反复无常。而更要命的是,李大亮就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所以他判断张善安的投降其中一定有诈。如此看来,张善安简直比窦娥还冤。

事情可以做不好,但是一定不要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一旦你在人家脑海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时,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做事,基本上也是徒劳。

张善安带着微笑走进了李大亮的营帐,同时他也走向了覆灭。李大亮微笑迎接张善安,在微笑的同时,他已经为张善安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两人相谈甚欢。

“李将军放心!我回去后就带着所有人过来!”

“好好!张将军真乃识时务者啊!”

“哪里!哪里!那我就先告辞了啊!”

“我看张将军还是不要走了,来人!将叛贼拿下!”

……

李大亮设计的圈套的确很绝,名曰:翻脸不认人。但是仅仅抓住张善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洪州还有他的数万军队。所以,李大亮继续派出使者到洪州城内开始忽悠张善安的手下。

面对使者的到来,很多人怒目而视,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张将军算是被软禁起来了,实际上也的确是如此。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一旦通过人嘴进行描述,就会产生水分。

“把我们的张将军放回来,不然的话我们现在就发兵和李大亮拼了!”众人群情激昂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