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东征江淮(第5/8页)

“哎呀!看来诸位是不知道实情啊!”使者面露难色地说道。

“实情?什么实情?”

“弟兄们!不是我家李将军要留你们张将军啊,而是你们张将军一心想归顺大唐啊,是他自己不愿回来的啊!他还说若是回来和你们说降唐的事,恐怕你们不会同意,反而可能会受钳制!所以他非要留在我们那里,你们不能怪我们李将军啊!”

看来即使是扯淡,也要扯出水平,李大亮派出的使者做到了这一点。

众人听到使者这样说,心中开始产生不忿。

“张将军这样做,实在太不够意思!”

“是啊!这么多年,我们始终跟着他,他说往东我们绝不往西!原来这么多年他一直不信任我们!”

“钳制?什么叫钳制?我们要是真想钳制他,还用等到现在?”

“即使投降唐朝,也不是什么坏事,跟我们讲又有什么关系?”

“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

“对!不干了!干吗非得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活着?”

……

到底是一群没有文化的粗人,在他们的头脑中丝毫没有分析使者说这番话的用意。这是一群单纯的人,单纯的人有时很可爱,而有时也会很耽误事。

李大亮就是凭借良好的忽悠功底,顷刻间将张善安的部队全部瓦解。看来,有一张好嘴,的确胜过百万雄兵。此言不虚!

张善安的结局用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就是———大喜大悲。准确地说是,先喜后悲。

李大亮将他押送长安,听候李渊的处理。要说这个张善安也确实长了一副好嘴,通过一番狡辩说自己和辅公祏本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对抗唐朝,是因为受了手下人的蛊惑。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当领导的,一旦身处不利的境地,就会把过错推给下属?到底谁是领导,谁是下属呢?也许张善安实在不算个“角儿”,李渊根本没有拿正眼看他。鉴于该同志虽然动机很坏,但也没有给唐军造成任何损失,所以李渊还是原谅了他。

但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长着一副好嘴,不如行的端正。

后来辅公祏失败后,唐军缴获了大量书信,其中里边就有张善安和辅公祏的通信,在这些信中,张善安将李渊骂得狗血喷头,甚至一直骂到李渊的七世祖李暠,这令李渊异常愤怒。

即使是今天,两人对骂,如果一方骂到对方的父母,也会引起公愤,何况是在重视孝道的古代。所以,李渊最终下令将张善安斩首示众。

从大喜到大悲,皆因一张嘴。

张善安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两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道理:

一、嘴下留德;

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失意英雄

就在张善安被押到长安的同时,长安城里的一个人因为辅公祏的叛乱,最终被李渊所毒杀。这个人就是杜伏威。

自从到了长安后,杜伏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从起兵以来,杜伏威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但是唐朝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杜伏威明白这个道理。

杜伏威并不甘心,他实在不愿看到自己创下的一片基业,被唐朝一点点地兼并,所以在打败李子通后,杜伏威下了一个赌注,用自己去长安的实际行动感动李渊,从而换取江淮地区短暂的安宁。因为他知道,若想和唐朝做奋力一搏,在和李子通血战后,自己绝无胜算。

可以说,杜伏威该想到的都想到了,甚至在他临走时的那个人事安排,也是费尽脑汁。但是,随着辅公祏的反叛,杜伏威的希望最终化成了泡影,同时随着大唐的铁骑进军江淮,杜伏威清楚地知道,今生恐怕再也无法回到江淮了。

杜伏威只疏忽了一点———辅公祏的权力欲。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今生最大的愿望已经破灭,杜伏威失魂落魄,整天在自己的寝宫里,对着窗户向东南方张望。

东南方……是啊,一直往东南走,就可以走到江淮。但杜伏威却始终无法迈出脚步。

不!我要活下去,我要永远地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回到江淮。永远地活下去……

也就是从这一刻,杜伏威开始迷恋上了长生不老之术。

也就是从这一刻,杜伏威开始服用道士为他炼制的所谓的长生不老金丹。

其实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金丹,里边含有大量的汞、铅等元素,长期服用会使人慢性中毒,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到了唐朝后期很多皇帝都是因为服用这种“金丹”,而最终丧命。关于金丹的具体内容,后边我们会详细写到,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很快,李渊知道了这个消息。

武德七年(624)二月十六日,这一天,长安城瓢泼大雨。杜伏威的寝宫内整天烟雾缭绕,由于长时间信奉长生不老之术,使得他的寝宫逐渐向道观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