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5/7页)

下面将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刘文静可以针对朝廷的事情,发表不同意见,也应该发表不同意见,并且可以不讲方式方法,甚至是口无遮拦地进行表述,大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请问:朝廷的代表是谁呢?当然是李渊。手下的大臣,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朝政品头论足,而皇帝,是不是觉得很可怕?如果我是皇帝,我会觉得不寒而栗。最可怕的是,这个肆无忌惮对朝政品头论足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支持。

现在我们明白了,李世民、萧瑀、李纲三个人力保刘文静,其实是害了刘文静,因为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很庞大的势力。这个势力的名字叫做:限权集团,限制皇权的集团!

在这个世界上,把持朝政的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对于威胁皇权的人,只有一个字:杀!

综合以上内容,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文静必死无疑!

隐藏的秘密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日,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功臣刘文静和他的弟弟刘文起一起被押赴刑场。

刘文静临死前,抚摸着自己的胸口,说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一句流传了很久的经典:“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刘文静临死前的说法,李渊等于是屠杀功臣,唐朝的功臣有很多,为什么李渊只杀了刘文静一个人。

除了威胁皇权之外,事实上,刘文静被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刘文静案件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藏在李渊的心中。

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仅仅依靠李渊的深谋远虑、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追随者,为其拼死效命。我们把这批为唐朝拼死效命的人统称为“太原功臣”。但是“太原功臣”实在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在李渊的心中,一直有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物,都是最初追随他的亲密战友,可以说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有功劳的人,是李渊成就霸业的基础,也是李渊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那么这个名单上都有谁呢?他们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武士。对于这些人,李渊给了他们一个很合适的称谓,叫做“元谋勋效”。

为了表彰这些人,武德元年八月,李渊特意下达了一份诏书,除了确立他们“元谋勋效”的特殊身份之外,还对他们进行了奖励。这个奖励就是:授予免死牌。“免死牌”这玩意儿,如果你真觉得拿到它就可以“免死”的话,那你的死期也就不远了。简单地说,“免死牌”其实就是个荣誉,千万不要拿它太当回事。

李渊给了这些“元谋勋效”们免死的特权,但是请注意,他也仅仅是给了“免死特权”,除此之外,李渊对这些功臣就没有其他的任何表示了。

我仔细查阅了一下武德元年李渊任命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的官员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元谋勋效”中的人占的比例很小,只有殷开山担任吏部侍郎,唐俭担任内史侍郎,而六部尚书竟无一人属于“元谋勋效”。

按照正常逻辑,李渊应该任命这些最信任的“元谋勋效”们担任行政职务,奇怪的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可以说,在武德初年,这些功臣们完全被排除在国家中央机构之外。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元谋勋效”当时在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充当了唐朝的军事机器,为统一战争四处征讨。李渊这么做,除了有当时的形势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元谋勋效”们的出身和能力。

如果你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人的履历,你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武人出身,有的甚至是亡命之徒。不能指望这些人发挥行政才能去治国。这一切,李渊自然心中有数。所以在李渊的心中,对这些“元谋勋效”设置了一个格局,那就是待遇上提高(免死牌),行政上排斥。最根本的目的是限制功臣集团。

以上说了这么多,这和刘文静的死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当刘文静酒后失言,在家大行“厌盛”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刘文静试图打破李渊对“元谋勋效”地位设置的格局。

在刘文静的背后不仅隐藏着限权集团,还隐藏着“功臣集团”的威胁。两大威胁就像两把匕首一样,如果李渊再不采取措施,很快这两把匕首就会插进李渊的胸膛。

刘文静的死,对于功臣集团是个严厉的警告,李渊仿佛在告诉他们,朕给你们的可以拿,朕不给你们的,你们坚决不能拿!于是,很多人就此消沉,只在军事领域做事,决不插手行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