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3/7页)

刘文静说者无心,但是在他的身旁还有个侍酒的小妾,这个小妾默默地将刘文静的话记在了心上。这个小妾比较特别,是个失宠的小妾。

刘文静作为一个大男人,不受李渊的宠爱尚且有怨言,更何况一个需要被人关心爱护的女人。

作为一个失宠的女人,除了怨恨、不满之外,她的心中一定还会有某种恐惧。这种恐惧常常会使她做出不同寻常的举动,其中之一就是报复。很快,这个小妾将刘文静的话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并且让自己的哥哥上书状告刘文静谋反。

也许刘文静的命真的不好,就在这次酒宴过后,刘文静又做了一件他这一生中最不应该做的事———行“厌盛”之法,为自己的家里驱逐妖怪。所谓“厌盛”之法,就是请一个巫师,口中念念有词,为自己除妖驱魔。

这种迷信活动,在当时是被明令禁止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法术”,有帮人驱魔的,也有借此害人的,究竟是驱魔还是害人,只有那个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师知道,而在外人来看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出于安全考虑,被明令禁止。

刘文静敢于挑战当朝刑律,可以说是胆大妄为。好了,最不该说的话+最不该做的事,刘文静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当李渊得到刘文静要谋反的消息后,下令成立临时调查小组,迅速调查此事。这个调查小组的成员有三个人:萧瑀、李纲、裴寂。

事实上,这个调查小组的成员安排,有很大的问题。李渊明明知道裴寂和刘文静是死对头,为什么还要派裴寂去调查?难道说,李渊想要故意激怒刘文静,然后置他于死地吗?

问题是,堂堂的大唐皇帝要杀人,有必要费这种周折吗?如果李渊想借口杀掉刘文静,只要安排手下人给刘文静编制个罪名,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杀掉,完全不必如此费神。

那么,李渊派裴寂去调查的动机是什么?下面的这个解释,大家可能会很失望。

因为李渊的动机丝毫没有“阴谋”的成分。在李渊看来,裴寂就是自己的代表,裴寂是李渊最宠信的臣子,刘文静曾经是李渊最宠信的臣子,派谁去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刘文静的态度如何。那么刘文静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调查组和刘文静的对话:

“肇仁,你是不是在家里大搞‘厌盛’”?

“是!”

“你是不是说过要杀裴大人?”

“是!”

“你是不是要谋反?”

“我承认我有怨言,我和裴寂都是太原起兵的功臣,我的才能在他之上,我的功劳也比他多,为什么他的地位在我之上,我不服,但是我没有谋反!”

表面看起来,这番对话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刘文静的态度很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刘文静所说的话,将案情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本来,这个案件的导火索是小妾告官,一个失宠的女人状告自己的丈夫,作为朝廷来讲,肯定怀疑其动机,一般情况下,朝廷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谁都知道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很深,这个案子的关键点在于裴寂处于强势地位,而刘文静处于弱势地位,相信刘文静即使说出要杀裴寂的话,也仅仅是发发牢骚,何况还是酒后说的话。

但前提是刘文静的态度必须坚决,也就是说只要矢口否认一切,这个案子很快就会结束。但是现在刘文静虽然否认自己谋反,但是承认自己有不满情绪,这个态度就大有深意了。

刘文静的不满情绪来自于裴寂比自己受宠,但是裴寂的地位是谁给予的呢?答案是:李渊。现在刘文静说自己有不满情绪,那么他的不满情绪仅仅是针对裴寂吗?很明显,刘文静针对的是裴寂身后的李渊。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案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倾向性

刘文静和小妾的矛盾、和裴寂的矛盾都已经下降到次要地位,现在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刘文静和李渊的矛盾,李渊代表着朝廷,所以这个案子现在的关键点是刘文静和朝廷的矛盾。

刘文静实在想不到,自己的坦诚会使案情变得更复杂。不仅刘文静没有想到,所有的人其实都没有想到,但是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李渊。

当调查组将刘文静的话如实报告给李渊后,李渊的脸色开始阴沉下来。因为他知道,刘文静的话其实针对的是自己。

“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李渊开始征求调查组成员的意见。

“微臣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肇仁虽说有些高傲,但是谋反他实在是不敢的!”第一个说话的人是萧瑀。

萧瑀也是李渊非常信任的臣子,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小舅子,在隋朝为官时,就经常劝谏杨广爱护百姓,最后弄得杨广心烦意乱,把他贬到了边远山区。唐朝建立后,他投靠了李渊,现在的官职是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