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6/7页)

唐朝初年功臣们的集体命运就是这样。

信念

功臣们可以就此消沉,但是有一个人虽然也是功臣,却无法就此消沉下去,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刘文静的死,对李世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李世民看来,刘文静被杀,犹如断臂之痛。同时,李世民也深深地陷入了困惑之中。

谁都知道,刘文静谋反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父皇执意要将肇仁置于死地呢?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而且刘文静是自己的嫡系,即使要杀他,父皇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啊?从起兵以来,自己立有无数的战功,难道这些父皇都视而不见吗?

在李世民的心中,李渊的地位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怀疑过父亲。可是现在,面对刘文静被杀的事件,他忽然感觉到,父亲并不仅仅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的慈祥、和蔼。在慈祥、和蔼的背后,李世民仿佛看到更多的是一个冷血、残忍的帝王。

没错!李世民你太幼稚了,李渊当了皇帝后,事实上你们除了是父子关系之外,还多了一层君臣关系,你作为臣子全然不顾皇帝的感受,力保你自己的嫡系刘文静,皇帝会怎么看你呢?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元谋勋效”中名列第一的功臣!

难道……父皇是在警告我吗?会不会有一天我的下场也会像刘文静一样?不!

李世民你不能就此消沉下去,新生的大唐王朝,还需要你去做很多事情,而且你的目标是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你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何在自己和父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还可以找到一条发展自己事业的道路。

答案很简单:立功。

通过不断地立功,强化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威信,增强自身的实力,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是的,只要让你的父皇认为,你是他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只要让朝廷认为,你是最有价值的人,李世民你的地位就会有保障。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会靠自己的实力,继续立下战功,我会靠自己的毅力,小心翼翼地前进。同时,我也会用我特有的方法,让父皇你认识到,靠杀戮强化皇权,是错误的。

此刻,李世民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在这种矛盾中,他忽然找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如果说曾经的李世民只是一个驰骋于疆场的名将,那么现在的李世民已经脱胎换骨地成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就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李世民继续整装出发。因为,此刻山西的形势急转直下。

就在刘文静案件发生的同时,山西的最后一座城池太原陷落,齐王李元吉仓皇逃回长安,山西全面落入刘武周之手。刘武周的大军,很快就会逼向长安。

李世民,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

坚定信念

武德二年(619)十月,长安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

此刻,李世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还在回想着刘文静被杀的事件,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李世民的心情逐渐地平复了一些。

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何况刘武周现在闹得很凶,李世民的心里也是无比的焦急!

对于山西的局势,李渊没有明确究竟派谁去收拾烂摊子,按照以往的惯例,第一人选应该是李世民。奇怪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李渊也没有下达让李世民出征的命令。这真是让人费解。难道,李渊的手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报秦王!内史侍郎唐俭求见!”侍卫的话将李世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唐俭?”李世民不知道唐俭为什么会来。

“快请!”

“是!”

唐俭自从起兵以来,一直待在李渊的身边,是李渊的嫡系,也是“元谋勋效”中少有的被任命的行政官员,更是唐朝行政中枢机构的高官,可见李渊对唐俭的信任程度。

“臣唐俭参见秦王殿下!”见到秦王殿下,任你再大的官,也得毕恭毕敬。

“呵呵,唐大人不必多礼!大人平日公务繁忙,不知今日到此,有何见教?”李世民知道唐俭绝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臣今日到此,乃是皇上之意!皇上命我带给秦王殿下一封信!”

“一封信?”李世民顿时觉得很纳闷。

他觉得,自己的这位父皇现在做事很是诡异,李世民隐隐地感觉到唐俭此次前来,一定是带着某种目的。当李世民打开信封,看到信上的内容时,不禁大吃一惊。

信的内容大致是:刘武周现在很强大,唐朝刚刚建立,难于和他争锋,李渊准备放弃山西,只要守住长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