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4/7页)

“是啊!微臣也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有怨言不能代表就想谋反,请皇上明察!”紧接着李纲亮明自己的观点。

李纲当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同时是东宫的太子詹事。这个人以敢说真话著称,曾经当面斥责过隋文帝杨坚,是个脾气耿直的人。

两个人都说刘文静不可能谋反。以这两个人的人格,李渊对他们的话应该深信不疑。

但是请注意,萧瑀和李纲所说的一切,都是针对原始的案情,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在案情已经出现了变化。所以他们的话,在李渊看来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裴监!你认为呢?”李渊将问题抛给了裴寂。

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对刘文静的前途将是至关重要的!很长时间以来,裴寂一直给人一种老实、忠厚的印象。尤其当刘文静向他挑衅的时候,裴寂总是表现出一副很大度的样子。但是,如果仅凭这些,你就真的认为裴寂老实、忠厚,那可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对于刘文静的挑衅,裴寂很想奋起反击,但是裴寂明白,两个人都是朝廷重臣,如果自己和刘文静处处斤斤计较,不仅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削弱自己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面对刘文静的挑衅,裴寂总是一笑而过。

以退为进,这是裴寂的策略。刘文静任凭你去闹吧,早晚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裴寂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他相信这个机会一定会到来,而时机一到,只要他祭出杀手锏,刘文静将毫无还手之力。现在,裴寂终于等到了反击刘文静的机会,他岂能白白错过。

所以当李渊征求他的意见时,这位看起来老实、忠厚的好人,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说出了一段对刘文静很具有杀伤力的话:

“文静确实很有才略,但是这个人有很大的弱点,性格粗鲁,敢于冒险,现在他做出这样的事,看来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现在我们四周强敌很多,如果赦免了他,恐怕日后会出大问题。”

这简直是把刘文静往火坑里推。

裴寂这番话的杀伤力在于,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刘文静很有才,但德行很差,如果德高才差,这个人即使想做坏事也不会成功,所以没有什么威胁。可是,如果才高德差,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危险分子,因为这种人做好事很出色,同样做起坏事来也不差。

在裴寂的话里,刘文静就是典型的“才高德差”之人。听完裴寂的话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现在针对刘文静谋反案,认为刘文静谋反成立的正方代表是裴寂,认为刘文静谋反不成立的反方代表是萧瑀和李纲,二比一。

少数服从多数吗?李渊当然不同意。

事实上,刘文静谋反究竟成立与否,关键要看李渊的态度。李渊当然不愿相信刘文静真的谋反,作为曾经宠信过的臣子,李渊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李渊并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功臣。但是作为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如果真的出现谋反事件,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手下留情。

该怎样处理刘文静呢?李渊陷入了矛盾之中。因为刘文静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作为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开国功臣,刘文静有着很高的威信,如果这个事件处理不好,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超出他的想象。

所以,李渊决定,再听听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虽然不是本案调查组的成员,但他确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因为从起兵以来,刘文静一直在他的手下做事。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结论

在唐朝内部,李世民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当初刘文静来投奔李渊,他其实看重的是李世民,同时在多年的东征西讨中,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亲信兼第一副手。

现在这个第一副手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李世民岂能袖手旁观?所以,当李渊征求李世民的看法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力保刘文静。

“当初起兵的事,是文静最先提出来的,到了长安后,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来处理,而且还和我一起东征西讨,现在说他有怨言是有可能的,但是说他谋反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现在比分:三比一!反方扩大领先优势。但是政治不同于足球比赛,在政治领域有时优势越大,失败得越惨!

事实上,李世民也犯了和萧瑀、李纲同样的错误,都是对衍生出的新案情,视而不见。那么这个新案情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威胁皇权。

我们先把刘文静是不是谋反放到一边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李世民、萧瑀、李纲的观点。

在这三个人的话语中,都大致表述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承认刘文静确实有怨言,但是不同意刘文静谋反。从这三个人的话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听出,他们是反对处置刘文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