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保皇会的暗杀活动(第2/12页)

)儿,一见惊人,性滑稽,有大气魄,且善饮。予尝与之对酌,顷刻可倾数升。盖予与陈君实酒友也。既而提匕首任刺客之义务,以赴北京。梁、陈两人,由香港乘船向北,所狙敌即西后也。后彼达北京,费种种苦心,以谋暗杀,然宫中不易近,计无所施,竟脱走日本。[5]

此番受挫,保皇派并未就此放弃暗杀计划。此后两年间,在陈士廉、麦孟华[6]、刘桢麟、罗伯雅等人的主持下,保皇派一面从海外各埠招募侠士,一面联络两粤的会党豪强,多次组织行动。如广东南海县西樵乡巨盗区新,曾于1899年受保皇派驱遣,“潜行入京谋刺大臣”[7]。加拿大、檀香山等地的保皇会也派归数人任侠。维多利亚华侨关炳响应倡议,回港与刘桢麟等共谋大事,由刘主议,关回乡“招集四方豪杰,千金不惜,即欲刺荣禄,以报六君之仇。不料四方寻觅,竟然有三十四人允诺”。其中为首的十余人,“胆实,有弹必中”。无奈澳门总局调度乖方,关炳几度致函而不一覆,亲往询问,则《知新报》馆已停,总局已撤。“回家对义士说知,则众君大哄,谓愚失信于天下。”关炳只得变卖祖业,自行支敷,因而破家。[8]康门弟子或有谋无勇,或缺乏真才实干,组织不力,加上京师禁卫森严,大内尤甚,几经努力,无一成功。

第二节 勤王辅助

康、梁等人亡走海外,声称奉诏,鼓动保救光绪,创发报刊,抨击当朝执政,成为西太后及其党羽的心腹之患。从其出亡之日起,清政府就设法予以铲除。开始试图缉拿正法。政变不久,清廷即派荣禄的心腹李盛铎任驻日公使,取代黄遵宪,准备重施驻英公使馆绑架孙中山的故伎。

从1899年1月起,不断有清廷派遣刺客到日本行刺康有为的消息。据东京警视厅报告,康有为接到友人函告,有沈、陈二人奉清政府之命暗杀康、梁,正在上海与日本人往还,以求交际,将东渡日本。[9]4月,又有以保皇会为目标的刺客抵达日本的消息。[10]

其时清廷由刚毅筹划对付康有为,“刘问刍自认能除康,刚极喜之”[11]。7月,清政府派刘学询、庆宽等以考察商务名义赴日,与日本政府暗中交涉“交康”事宜。[12]此举不成,遂改用通缉与暗杀并举之法。刘学询在日期间,曾与孙中山密谈,其中据说涉及如何对付康有为。此事在刘学询一方,是肩负清政府的使命,在孙中山以及从中撮合的日本人士,则旨在筹集军费。[13]

同年10月,康有为接到其母病危的急电,从美洲东归,途中证实事属子虚,担心是清政府的阴谋。[14]恰好《清议报》馆被火焚毁,康有为更加害怕清廷故意制造混乱,以便下手。况且报馆失火事确与清廷有关。其时刚毅南下广东,一面筹集巨款,一面督促杀康事宜。回京之后,“又常常专注拿康,危言耸论,不知又加几许……合肥之商务两广,皆为此事,有此一事,则余事皆不暇矣”[15]。

11月,李鸿章担任商务大臣并奉密旨除康[16],即任用刘学询,企图利用孙中山诱捕康有为。关于此事,孙中山先期制定了一套办法,但在刘学询函约之后,迟迟没有回复。刘学询鉴于“沪上各报已播传,恐打草惊蛇,蹈上年李盛铎覆辙”,准备“得孙回音,即先赴粤”,要求李鸿章“请奏饬粤暂缓,俟询到商妥再办”。李鸿章认为孙中山不答复表明其“或尚迟疑。粤早奉电旨,难再饬缓。拟赴粤,有何办法?”刘学询答以“法用诱用掳,活上毙次”。行刺之事由港澳之人实施,“候孙来商截南洋之路”[17],以防康有为闻讯外窜。

据说康有为在港期间,“刺客载途,登吾港寓三层楼行刺焉。时门人狄楚卿犹在楼下与唐才常谈也。又开隧道于邻,欲火吾室,幸吾先行而免”[18]。由于在港行动不便,清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使港英当局将康有为驱逐出境,同时“多方部置,静以待动,不惜财力,诱而掳之,务期必获”。李鸿章还指示刘学询:“此事宜细心设计密图,勿过卤莽,防一击不中,口舌更甚。黄金福系刚派密捕者,亦合办为妙。”[19]

鉴于秘密行动屡试不果,同年12月20日,清廷发布上谕,令沿海各地督抚“悬赏购线,无论绅商士民,有能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密缉拿到案者,定必加以破格之赏。……即使实难生获,但能设法致死,确有证据,亦必从优给赏”[20]。公然鼓动滥杀。同时派遣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以办理除康事务,破坏保皇会在广东及海外的势力与活动。1900年1月24日,清廷再度颁布上谕,确定赏银数额为十万两,无论生死,一体给赏。而且将银两先行提存上海道库,一面交犯,一面即验明交银。如不愿领赏,则破格授予实在官阶及各项升衔。[21]除康之意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