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兴汉会第四章兴汉会

兴汉会是庚子前兴中会与长江流域秘密会社结交的组织形式,又与汉口自立军密切相关,为长江流域联合大举的重要支撑。有关资料多属事后回忆,因而长期语焉不详,且多舛错,很难据以判断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宗旨策略及其与各方的关系。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上村希美雄先生根据东京对阳馆所藏与会人员的题词,撰写了《从旧对阳馆所藏史料看兴汉会的成立》一文[1],对该会的成立日期、与会人员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我在参与编辑《孙中山年谱长编》时,利用上村先生赠给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的对阳馆藏史料照片,参照其研究成果以及其他资料,对有关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撰写《孙中山生平活动史实补正:1895—1905年》一文略加论述。[2]近年来,围绕此事的新史料不断有所发现,在排比考校的基础上,对兴汉会的缘起、组成、演变、归宿及其内外关系进行综合论述,已有可能而且必要。

第一节 缘起

兴汉会由兴中会、哥老会、三合会联合组成。此事缘起,据林圭说:

满事未变以前,中峰主于外;既变而后,安兄鼓于内。考其鼓内之始,安兄会中峰于东而定议,与平山周游内至汉会弟,乃三人同入湘至衡,由衡返汉。其中入湘三度,乃得与群兄定约。既约之后,赴港成一大团聚,于是本公司之名大噪,而中峰之大英豪,人人始得而知仰企矣。[3]

中峰,孙中山;安兄,即毕永年,当时其易名为安永松彦。[4]两人是兴汉会成立的关键人物。

戊戌前孙中山主于外,含义有二:其一,孙中山一直主张利用和改造民间会党武装进行反清革命。1896—1897年滞留伦敦时,他“每日入图书馆,考查欧洲会党发达之历史,思为本国人谋其改良进步,知其不可以压制除也,冀有以利导之”。他认为:“我国虽式微,即彼野蛮会党,其初起时曷尝非政治上之目的,抑亦有种族之观念存也。”[5]与其关系密切的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道格拉斯,对中国秘密结社的情形相当熟悉。伦敦蒙难事件后,记者曾采访他对中国会党的看法,他说:“中国私会在在皆是,推原私会之起,大半因政府所致。官长贪暴,故百姓结成私会,为自护计。”“其中最强者为哥老会。此会结成已久,入会之人,现在约计一兆名。其结会之意,专与官长相敌。而会势之所以强者,以会首有所晓谕,会中之人莫不唯命是听,而生杀之权,操自会首一人。”[6]孙中山可能与他讨论过哥老会的问题。据南方熊楠称,他最早就是从道格拉斯处得知孙中山其人的。[7]

其二,孙力图将兴中会的组织与活动扩展到长江流域。兴中会虽以粤籍人士为主,但孙中山决非自囿畛域,其大中华观念使之一开始就以建立全国性组织为目标,以拯救中国为目的,兴中会章程明确表达了这种意向。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一度想把发难之地向北推移。1897—1898年间,他与宫崎寅藏讨论过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地利人和,虽然认为广东利于聚人,也同意海州利于接济和进取。同时他还注意到湖南的社会变化,既觉得湘鄂“多是粗蛮之人,虽富豪子弟,亦不读书,多尚拳勇之徒”,又赞叹:“湖南一省昔号为最守旧之地,今亦改变如此,真大奇也。”[8]

作为鼓于内的关键人物,毕永年“八岁即随父叔来往军中”[9],又夙具种族观念,早已暗中与会党有所联系。戊戌之际,康、梁等翻然变计,而毕氏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与湖南各地哥老会首领杨鸿钧、李云彪、张尧卿等往来,且投身会中,被封为龙头。政变前夕,康有为以其为会党好手,命他率兵督袁世凯军围颐和园杀西太后。毕认为袁不可信,予以拒绝,离京至沪,闻政变,“自断其尾,火其贡照,示不复再隶于满清之治下”[10]。然后径赴日本,见孙中山,入兴中会。不久,唐才常亦东渡日本。

1898年10月31日,唐才常、毕永年向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进言勤王举义,争取日本的援助。次日,唐、毕二人专门拜访宗方小太郎,要求援助湖南举义。[11]经毕永年介绍,唐才常又与孙中山会晤,“对于湘、粤及长江沿岸各省之起兵策划,有所商榷”[12]。11月24日,杨衢云函告谢缵泰:“我们的计划获得成功,和湖南的维新派取得合作。……但由于自私妒忌的缘故,两党联合可能有困难。”[13]前者指唐才常、毕永年等人,后者则指康、梁一派。到日本后,毕永年的反满情绪激化,与康有为已生隔阂,而与孙中山结识,却受到重视。

是年11月,唐才常奉康有为之命归国运动起兵勤王,临行告诉平山周,湖南哥老会有起事之兆。毕永年虽不知湘中实情,也接到湖南“飞电急催”,感到形势“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告诉犬养毅:“湘人素称勇悍,仿佛贵邦萨摩,今回因西后淫虐已极,湘人激于义愤,咸思一旦制其死命”[14],请求犬养毅鼓动日本政府出面干预。平山周闻讯,以为起事应四方同时并举,独湖南一隅兴师必不利,因而与孙中山等商议。孙乃趁机派毕永年、平山周赴湘鄂考察哥老会实力。出发前,诸同志为其设宴饯别,席间毕永年赋诗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