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李贤的囚徒困境(第2/5页)

当年,李贤在高宗昭陵祭祖的归路上呱呱坠地,那时候武昭仪与姐姐韩国夫人陪行在侧。宫人们回忆起来,只记得武家姐妹的两辆车辇都用布篷遮蔽得严严实实,他们只听见婴儿的哭声。宫人们无法相信武昭仪在公主猝死后的寥寥数月中会再添龙子,因此他们坚信生于昭陵下的小皇子有着谜一样的生命源头,而他的成长必定会充满传奇色彩。

2

这个传闻常常让李贤苦恼不已,或许这正是李贤痛苦的源头。当这种痛苦完全占据他的内心世界,他在心理上就会与武则天本能地产生一种距离感。

人的内心若是长出了疑惑,理性之光也就会越来越弱。李贤究竟是不是武则天所生?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投赞成票的人认为,李弘生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以后,李贤生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两人出生相隔两年,这中间还有过一个早夭的公主(传说被武则天闷死)。三个孩子,一年生一个,不是不可能。

而且,那时武则天刚从感业寺回来,正受君王专宠,还轮不到韩国夫人钻空子,而那时候的武则天又正值生育旺盛的年龄。因此,李贤的身世,看不出有任何问题。

当然有赞成,也有反对。反对者认为,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生李贤于去昭陵的路上。

他们的理由是,武则天是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年初生下李弘的,此后又生一女,然后再生李贤,等于是在两年跨度里生了三个孩子,频率太过密集。

他们推测,这个数九寒天在拜谒昭陵的路上所生的早产儿,并没有存活下来,极有可能是与高宗私通的韩国夫人把自己刚生的儿子拿来顶包。

他们提出的证据是,李贤降生仅一个月,高宗就给他封王。如此匆忙地要确立这个孩子的地位,似乎有什么难以昭明的隐情。

至于武则天,出于对巩固自己在后宫地位的考虑,也不会反对这么做。

如果李贤真是韩国夫人的亲生子,那么他和魏国夫人、贺兰敏之二人,就是同父异母的手足。亲兄妹都不得善终,他自己的前途也就难以预料。

更让李贤惴惴难安的,是前太子李弘之死。

李弘是在皇帝对他表示“将逊于位”以后暴亡的,而自己现在也走到了同样的位置上,不知能否躲开同一种结局?

李唐皇室成员越来越感到生存的艰难,因为他们实在搞不明白,高宗李治怎么会那么不珍惜自己手中的皇权?他们也实在搞不清楚,李唐这艘庞大的航船将把他们载向何处?

李弘死后,李贤与武则天的关系有了改善,内心的隔阂也在慢慢融化。

凭借着自己并不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内心敏感,李贤意识到,李弘的死显然是源于他一厢情愿的幼稚理想,源于他对父皇过于倚靠。如今,既然自己已成为太子,前车之鉴促使他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提防。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李治委托武则天打理政事,是一种“授柄与人”的做法。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高宗李治在身体病痛和精神困顿的双重折磨之下,再次提出逊位于武后的想法,完全是想“持国与人”。皇家应该有的威柄与权势,正在一步步地从高宗李治的手中流失。等到他想要收回的时候,形势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之下。

在众皇子之中,李弘最有帝王相。李贤与其兄李弘所不同的是,文武双全的李贤赢得了朝臣们的认可,朝臣们都认为他颇有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英武遗风。

李贤刚被立为太子,高宗就大赦天下,让太子监国,参与政事。并命张大安为太子左庶子,刘讷言为太子洗马,全力辅佐太子李贤,以期尽快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帝王继承者。

有人说,李贤除了与太宗皇帝在相貌上有几分相似之外,而在性格上却与武则天的相似度更高一些。朝堂上下一致认为,李贤将来会顺利地承继大位,君临天下。

李贤虽然没有什么野心,但即将到手的皇位还是让他心中暗自窃喜,觉得父皇很可能会在某一天早上就将皇位禅让于他。

他甚至在酒酣耳热之际,飘飘然地想到自己当上新君主以后的事。诸如怎样尽快打开困顿的政治局面,怎样驾驭朝臣,怎样劝课农桑,大治天下等。

李贤甚至还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像父皇一样,万乘千骑,浩浩荡荡地前往东岳泰山封禅,倾听臣下们此起彼伏的赞颂。

然而,美梦带给他的不过是虚无、短暂的快乐。

梦醒之后的李贤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储君应有的担当,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消耗于精神世界。这时候的他成了一个文艺青年,沉浸于琴棋书画的艺术氛围之中,难以自拔。